这十几年里,穆勉见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与求学者,也练出一双识人的眼睛。
听老太爷穆寻说要把一个未曾谋面的小儿收做嫡传弟子时,他还担心不知道对方品行如何,如果是个不好的,岂不给他家老太爷抹黑?
原本不用他亲自前去扬州接人,但一是老太爷格外重视这事,二呢也抱着为老太爷掌眼的想法,若是有什么不妥,他也有劝阻的理由。
这回穆勉远赴淮扬,一看到人就知道是自己多虑了,这孩子一身衣裳十分朴素,搭护都浆洗地掉了色,看起来还不如他这个仆从穿的好,但他搀扶着的老僧一身衲衣禅杖倒是十分整齐。
更难得的是,他与老僧离别时也不是假作姿态,可见是个孝顺的孩子。
而经过这么多日的相处,初见的好感慢慢变成喜爱与赞叹,有时候穆勉都忍不住想,老太爷的故交到底是怎么把这孩子调/教的自重守礼,懂事通透的?竟比穆家几位小主子都强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概,刚刚斐玉拜见穆寻前,穆勉便把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挑了几件简单的说了,才让穆寻未见斐玉,就对他有了极好的印象,也促使他最终做出尽快举行拜师礼的决定。
这些斐玉自然是不知情的,但穆勉这样说,倒是让他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转开了话题,问了自己心里一直惦记的事儿:
“方才说到不远处还有些住所,莫非是处五师兄外还有其他师兄们在此,若如此,我该一一拜访才好。”
穆寻今年五十又七,任岱殊书院山长已有数十年的时间,门下弟子应该众多,但刚刚他只提到五弟子萧行简,不知道自己作为刚入门的最小学生,行几呢?
“公子心意极好,只是如今寒山上只有行简公子常住,若要见他只能等他回来啦。”穆勉回答道:“山长前后共收了七位嫡传弟子,您便是第七位。”
他笑着指了指远处影影绰绰的几个院落,又说道:
“那几处除了行简公子的明志斋外,其他又有厚生、至善、正心等七斋,如今住进去了五人,他们虽然不是山长的弟子,但也是岱殊书院这一辈里最出众,都是天乾堂的学生,亦是公子您以后的同窗。”
第6章 第六回
因秉持“因材施教”的训今,岱殊书院将众学子划为天乾、地坤、玄震、黄巽四个学堂分别授课,讲课的老师是同一个,但讲授的内容、要义却各不相同。
黄巽学子,皆是入学三五载的学生,仍在苦读十三经。
玄震堂则教授前三史、《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书,如果想要进入这二堂读书,只要通过半年一次的入院试选与升堂试选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