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纷纷问留学
“我是一个高中学生,我也很想像刘亦婷那样去搏击人生。你们能告诉我,报考美国大学需要办哪些手续吗?”
“我女儿今年考上了xx大学,是经济系一年级学生,她也很想出国留学。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希望在这方面得到你们的指点。”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我看到申请美国大学的手续很复杂,想请教一下:究竟如何报考?何时投递申请?”
“我是xx大学x年级的一员。你能谈谈托福考试的经验吗?”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们收到的大量来信中被反复问及的。
我们非常乐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这些朋友都得到满意的答案。
知己知彼利于成功
申请美国大学(以及其他西方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的教育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是如此不同,影响所及,甚至连各自的思维方式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中国学生在申请西方大学时,往往遇到不少障碍。
例如,每个中国的高中生都知道,只有政府举办的全国统一的7月高考,才是进入一所正规大学的必由之路,所以大学都是需要“报考”的。而美国却并不是由政府举办高考,他们申请大学时,只知道在家里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请学校的老师、校长写推荐信,参加私人机构举办的SAT和ACT考试等等,所以他们只习惯于“申请”进大学,而没有“报考”大学的概念。
说得再远一点,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面对的成绩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就与中国大不相同。仅仅在学业成绩这方面,美国中小学的评价方式就比中国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在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影响着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于是,不熟悉这一套评价体系的中国申请者,面对那些闻所未闻的术语、字母缩写、五花八门的要求,许多不知意之所指的提问,往往像是进了希腊神话中的迷宫。这样的申请效果,也就不免会被程度不同地打折扣。
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确实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经过长期准备,TOEFL、GRE都考出了高分。他们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也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谁知结果一出,竟然在渴望已久的名校面前碰了壁,只被一些他们看不上眼的大学录取。而另一些似乎跟他们差不多的学生,却得以荣登红榜。原因何在?在于对美国教育体系了解不足,过多地从中国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办事。
还有些优秀的学生,名校录取,奖学金到手,却对签证准备不足,大意失荆州。被老练的签证官几个问题一问,不是被告知“有移民倾向”,就是被指为“经济能力不足”。于是留学大计功败垂成、他们的失误,在于过早把录取通知书当成了留学成功的标志。
所以,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如果能多注意站在美国教育体系和美国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把其中有关细节的具体含义—一弄清,就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提高胜算的概率。
例如:美国大学对申请者考察的常见内容有哪些?什么是SAT、ACT考试?中国学生面对SAT和ACT的要求应该如何办?TOEFL和GRE成绩作用到底有多大?推荐信是由名人写好,还是由任课老师写更好?有些美国大学要求Counselor(顾问)写推荐信,这指的是什么人?如何申请经济资助?申请经济资助的CSS表格是怎么回事?等等。到哪儿去查询国外大学资料?
到哪里去查询国外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联系办法?
一旦打算留学,第一步就面临这个问题。
对一部分人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到书店去买书。在大一点的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介绍国外大学的有关书籍,不仅介绍学校历史、排名、专业特色、规模等基本情况,也往往提供联系途径:通信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等。有兴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学,按图索骤,进行联系。
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市立或省立的大图书馆里,都会有此类图书资料,可以查到所需要的国外大学地址和其他资料。
对那些有能力上网的朋友,查找国外大学的资料就更容易了。别的不说,在本书所介绍的电子表格“通用申请表”中,就提供了大约两百家美国大学的招生基本要求,其中包括这些大学的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电子邮件地址、网址、招生截止日、报名费等内容,可以据此方便他与这些学校联系,提出申请的要求。该通用申请表的电子表格,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的下述网站方便地下载,网址是:
http://com
此外,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里有美国领事馆或大使馆,也可以到该馆的资料室去查资料。这些地方一般每周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只要带上身份证,就能进去查阅。择校三原则
美国大学多达3000余所,怎样选择对自己合适的大学?一次选多少所学校申请为宜?这是每个留学者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根据经验,有三条原则,对成败有比较大的影响。叫做:“一要数量适当,二要量体裁衣,三要拉开档次。”
为什么要数量适当?
每一位申请过国外大学的人,想必都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填写那些形形色色的申请表格,可绝不是一件轻松活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填表多半只是填写一两张纸的表格而已。但是申请美国大学,可不是这个概念。一般每个学校的申请表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若干所学校的表格堆在一起,可能就是厚厚的一摞。它们沉甸甸地放在眼前,也沉甸甸地压在心里,让你不敢造次、疏忽。要来填写的不仅有一般情况,还有大块的英文文章。于是你紧张思考,忙碌填写,再加东奔西跑,去准备那些层出不穷的附加材料。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休想“搞定”。
如果你同时面临不得不参加的高考,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结果,等到把这一大堆表格填好,寄出去之后,你的感觉肯定像是得了一场大病,瘦了一圈,脱了几层皮。而且过度的劳累,往往会降低你填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申请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还是缩短战线为好。也许,申请大学的数量限制在6家左右,可以明显减轻疲劳程度。如果顾得过来,也可以再多申请几家,但一定要保证申请的质量。毕竟,“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质量高比数量多更重要。这就是“数量适当”的原因。
为什么要“量体裁衣”?
“量体裁衣”的意思是,要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学校。
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实际水平很重要。它是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因为高才低报,也许会使你被一个不甚理想的学校录取而懊恼不已。更糟糕的情况是低才高报,手中没有“金刚钻’,却揽了“磁器活儿’,让你的申请归于失败。
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实践起来可能很难。但是至少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去追求,也就可以减少一些失误。
为什么要“拉开档次”?
这是针对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必要对策。
我们曾经问过不少被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学校看中了你的哪些长处?为什么你会被这所学校录取?”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录取我!”“只不过是按要求把表填好,寄过去,不知怎么就被录取了!”
我们也见过,有一些看来似乎很不错的学生,申请名校却并没有被录取,而有些看起来不如他们的学生,反而被意外地录取了。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申请者的取舍,往往要经过招生委员会的集体投票来决定。这些掌握着投票权的“大学把门人”通过投票形成的合力,就是一个不大确定的因素。
比如,了解一下著名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1999年招生的结果,这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在该校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除了包括一位为瑞典和挪威皇家演奏过的女小提琴家、一位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过的女研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