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每当婷儿的有些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面临回家挨罚挨骂的时候,婷儿总是成为不少同学羡慕的对象。婷儿也从来没有滥用过“允许得零分”的政策,反而表现得越来越争气了。
这项措施的用意,不光在于针对考试。它所强化的,是那种不怕挫折的进取精神。
第五章 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 (二)
设计专项训练,让“粗心”变“细心”
回头来看,跳绳训练是一个极好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婷儿总是处在斗志旺盛,信心十足的状态中。一旦目标确定,她就会勇往直前,敢打敢冲,因为她十分信赖爸爸妈妈的指挥水平。她这种进取精神是全方位的,不仅局限于学习。
按照爸爸的主张,一个阶段只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怎样确定当前的主要问题呢?我们经常运用的是“短板理论”…………&;#0;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加长短板,就能明显提高水桶的容量。
短板理论很有用处,很快成为婷儿熟知的理论工具。我们和婷儿经常一起寻找她的“短板”,缺什么就补什么,想方设法把“短板”加长。
在小学低年级婷儿的“短板”之一是粗心。一般来说,开朗活泼的孩子多半都不够细心,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丢分。婷儿当时也是如此。这反映她大脑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力度的不足,对总水平的提高有不小的妨碍。
婷儿的粗心主要表现在计算上,每次考试总是有一点粗心的错误妨碍她数学得满分。或者是算对了抄错了,如把35抄成53;或者是复杂的不错简单的错,如3+2=8;或者是竖式没有对齐、进退位忘了打点儿。。。。
家长和老师一般都会把这种失误性丢分归罪为“粗心大意”,并习惯于从“端正态度”的角度责备孩子。
我们深入分析了婷儿在作业和考试时失误的几种情况之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婷儿的“粗心”主要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既然是能力不足,就不能靠批评指责,而要靠有效的训练来解决。
于是,爸爸就在三下的暑假给婷儿设计了一个提高细心程度的单项训练:抄电话号码。
爸爸把一本过期的《成都市电话号码簿》随意翻到某页,然后掐着秒表让她用1分钟的时间快速地抄上面的电话号码、爸爸规定必须“左手指,右手抄”,时间一到就喊停。然后让婷儿来核对正误。如果老是有错,就训练10分钟结束,如果连对3次,就可提前完成任务。
这种训练是没有奖品的,如果说有奖励的话,那就是爸爸每次都在旁边陪着她,给她掐表,成功了就和她一起欢呼,失败了就和她一起叹惋、这样一来,训练的进展本身就成了父女俩欢乐的源泉,就像后来婷儿在学习和各种竞赛中力争上游一样,好成绩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物质奖励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认为,这种“陪练”方式和让孩子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并不矛盾。因为在单项训练的时候,大人担任的是“场外教练”,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化某种技能,如果没有大人参与,这种训练就会显得万分枯燥,连自控力不够强的大孩子也难以坚持,更别说八、九岁的小学生了。但只要有大人的积极参与,枯燥无味的训练马上就变成了兴趣盎然的游戏,孩子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和自己较劲儿,训练成绩就会一天天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训练的时间一定不能长,“还没玩够就结束了”为最好。
第一个单项训练(抄电话号码)是让婷儿能够“快速准确地抄”,第二个单项训练一一算扑克牌,则是为了让婷儿能够“快速准确地算”。
在我们看过的一期《文摘周报》上说,有一家的孩子数学都特棒,好几个孩子都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得奖,他们就是用快速算扑克牌的办法训练自己的数学头脑。办法是:先去掉牌里的“大小王”和J、Q、K,然后把牌洗乱,再掐着表一张张地迅速累加牌上的数字。直到熟练无比为止。
爸爸拿着秒表,让婷儿也用这种办法来训练。刚开始,婷儿手忙脚乱,算上几十秒钟也经常出错,爸爸陪她练了短短的几天之后,婷儿的速度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了。在这基础上,爸爸又教给她一些提高速度的方法,十多天后,婷儿已能在几秒钟之内又快又准地算完一遍了。此后,爸爸让婷儿把这个训练当作“思维体操”,每天都算到连对3次为止,让这种简单的心算达到“下意识的准确”。这种思维体操一直持续到初中,当然,训练用的扑克牌已经增加到40张,算法也由单纯的加法变成加上去再减回来、惟一不变的是令我眼花缭乱的计算速度。提高运算准确性的目标,就这样如期达到了,爸爸婷儿皆大欢喜。
计算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爸爸又设计了第3个单项训练:快速书写。一是用掐表的办法让婷儿在1分钟内写尽可能多的阿拉伯数字,二是让婷儿用透明的薄塑料板临摹钢笔字帖,小学的时候临摹正楷,中学的时候临摹行楷。目的不是为了练习硬笔书法,而是为了写得又快又清楚。我也教给婷儿规范的删改符号,避免因为老师看不清楚而影响成绩。
这个暑假的单项训练收效很大,婷儿的学习技能大大提高,在新学期(四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班上的第1名,比年级第1名仅差0。5分。从此以后,通过单项训练解决瓶颈问题就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后来,婷儿自己也学会了给自己设计单项训练,去攻克面临的难关,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她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渐渐增强。
婷儿从单项训练中获益多多,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爸爸的新故事,陶冶女儿心灵
爸爸在提高孩子学习技能方面很有办法,但他却反复强调,技能属于“术”的范围,即手段。在“德”与“能”的关系上,必须坚持“诚为本,术为末”的原则。因此,他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塑造婷儿的心灵。
爸爸是个对儿童心理很有研究的人,他深知讲故事是引导孩子的重要手段。刚刚“加盟”时,他还没有摸清婷儿的接受能力,试着从婷儿的小竹书架上找故事。书架上很多中外童话名著和民间故事,可不论爸爸拿起哪一本,婷儿都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这个我早就听过了,那个我也听过,还会讲呢。我要听新故事!”
这一来,爸爸就心里有数了。他想了想,给婷儿讲了个从没有听过的历史故事《晏子使楚》。。。。那位机智幽默的齐国小矮人,凭着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诚,挫败了楚国君臣的一次次刁难和羞辱,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终于不辱使命。
这是爸爸给婷儿讲的第一个故事、讲到紧要处,婷儿的眼睛瞪得溜圆,为那位孤立无援的小矮人担心不已。讲到幽默处,婷儿开心大笑。一些新东西…………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智慧力量的信心、人格的尊严、为了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