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我很耐心地同婷儿谈了一次话。帮婷儿回忆那天上课的情景,并重新提问让她回答。婷儿回答的不是“手会干什么”,而是“我去干什么”。我指出之后,她服气了,还想起那天根本没听见老师的提问。
我告诉婷儿:“老师讲课时,小朋友应该看着老师的眼睛。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这时,婷儿的眼睛又在看她手里玩弄的纸片,我马上批评了她,并要求从现在开始练习。等婷儿的大眼睛注视着我的眼睛时,我表扬她做得对,这是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的好习惯,希望她能坚持到底。说着说着,婷儿忽然打断我说:“对不起,我又看了一下我的手。”我趁机说:“你自觉地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有毅力,不仅表现在坚持做应该做的事情上,还表现在不让自己做想做却不该做的事情上。比如说现在吧,你很想东张西望,动这动那,但这些又不该做,你如果能克制自己不做,你的毅力就要增加了。”这些话,婷儿听得很专心,往下将近四十分钟的谈话,包括婷儿回答在课堂上未回答的问题,和教婷儿看图说话,都很顺利。
。。。。。上次谈话的第二天,上课谈国庆节看到了什么,婷儿因用普通话回答,得了奖品。
今天上课谈秋游(游人民公园)印象,真倒霉,今天偏偏不贴红星,只给发个用废包装纸算的“小山”。
(还好,第二天补贴红星,有婷儿一颗。)
10月24日。今天上课认数字,1-9,婷儿全认下来了,是全班惟一个,老师奖励婷儿一颗红星。我和婷儿喜出望外,谈了许久。婷儿从认字书的目录中学会了认百位数,认个位数当然不成问题,我们喜的是红星数目同多数小朋友一样,是两颗,仅次于詹培(他因拼智力玩具意外地得了一颗),老师说谁得红星多,就到北京旅游(把照片贴到地图上)。这下,婷儿有可能争取先去了,我们谈论的就是如何争取每次上课都得红星。
我为婷儿提出的第二个目标,是改正吃饭时东张西望的缺点:
这个星期,一直在想办法纠正婷儿吃饭爱说笑、爱东张西望的毛病,谈了多次都无效,今晚决定,从明天起,不改这毛病,就关10分钟厕所,犯一次,加10分钟,改掉为止。婷儿自己提出,眼睛看着碗,改正东张西望,想说话时心里就说“不要讲,不要讲!”吃饭要小心,不要撒饭(撒到桌上还得赶到碗里吃,不卫生)。这三条婷儿反复了一次,基本做到了。今天婷儿第一次当值日生,很认真、很自豪,饭吃得特别快。
第三个目标是争取入选舞蹈班:
幼儿园嫌舞蹈班的孩子条件差,决定另办一个不收费的班,婷儿毛遂自荐,居然被吸收了。这种积极的态度当然受到了我的表扬。这个班想在节日表演节目。要从17个孩子中挑10个出来,我鼓励婷儿认真学、刻苦练,争取入选。我希望婷儿从小就有“在竞争中取胜”的意志,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
第四个目标是争取睡午觉时快点入睡:
睡午觉的问题,用边勾脚趾头边数数的办法解决得很好。这个办法利用气功原理,使意念集中在脚上,催眠效果极灵。只要坚持下去,对身体就很有好处。但不知婷儿能坚持下去不?(这个办法直到现在都还在用。)
这些目标对别人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婷儿来说,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效果,正是这种不断更新的小目标,让婷儿始终有需要争取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上进心:
昨天,婷儿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骄傲?我用小桶、大桶、井、河、江、海的不同客量来解释骄傲的原因,骄傲的可笑。效果很好,婷儿马上用小杯、大杯来作比。今天婷儿说:“刘蓓看老师先喊别人不喊她回答问题,很不高兴,有点光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样子。”我告诉婷儿:“那叫嫉妒。”婷儿说:“有点嫉妒。”我问婷儿嫉妒不?婷儿说:“我才不呢,妈妈说过不应该嫉妒别人,别人上去回答问题我很高兴。”我趁机说:“是的,别人进步,你才会有好朋友,对落后的人,你可以宽容他们的缺点,但很难做朋友,进步的小朋友多了,国家才会进步。”
既要学会争取,又要学会放弃
孩子要全面发展,兴趣必须广泛、所以早期教育特别强调多方培养,因为孩子最初几乎没有中心兴趣,或中心兴趣极不成熟也极不稳定,其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会不断发展变化,过早的和人为的定向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我一向鼓励婷儿从事艺术活动,如学习和欣赏音乐歌舞绘画造型等。学习艺术既是智育也是美育,对促进幼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达,增强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有重要意义,发展这些兴趣有助于培养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并获得具有创造特点的性格品质。
我总是在抽象思维训练的休息时间里和婷儿一起唱唱跳跳,我把它称之为“马克思式的积极休息法”。婷儿就在这些零零星星的学习间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如:
近一个月来,我开始教婷儿统音阶,婷儿的音准大有进步,但还是不能固定用一个调唱完音程跳动较大的歌,奇怪的是唱《记得有一天》这首歌却很准,在梦里唱都不走调!
婷儿很爱听《江姐》中的唱段,也爱听《月亮颂》和优美的陕北民歌,她居然听会了《不要用哭声告别》的前一段,她爱听京剧,自己乱哼时,还有点像呢!
婷儿想学动脖子,结果脖子没动好,倒扭会了迪斯科。。。。
当孩子迷上了某种与他的先天条件不相适合的事物时,我认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走出“迷津”。因为多方培养并非要求面面俱到或平均使用力量进行教育,还必须视环境、条件是否许可,尤其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前景而因材施教。年幼的孩子天性都很自信,即使面对无法逾越的困难和无数次失败,这种自信也毫不减弱。尽管有经验的人早就看出来没有可能成功,小孩子却天真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成功的。虽说这是预定的心理发育过程(一般说来,要等孩子进入五年级之后才能区分能力与努力的区别),但我不想让婷儿在没有成功可能性的路上白白耗费宝贵的生命,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马上抓住机会,教她学习“现实地思考问题”。
比如说,婷儿从小就喜欢跳舞,对舞蹈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刚满4岁时她还对跳芭蕾产生了强烈兴趣那是在我带她看了美国电影《转折点》之后,在这部舞蹈家传记片的艺术感染下,婷儿一心要当芭蕾舞蹈家。但是从遗传的角度来推断,婷儿的身材肯定不适合当芭蕾舞演员,我就在不伤及她对舞蹈的兴趣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帮助她放弃了跳芭蕾的愿望:
。。。。上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