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观察是区别同类事物的不同,如着娃娃时给婷儿讲男娃娃和女娃娃的不同,头发啦,衣着啦,对玩具的兴趣和选择啦。看植物时讲叶子形状的不同(或长、或圆、或肥、或瘦、或宽、或窄),茎的形态的不同(或直、或弯、或是干、或是藤),果实的形状、质量(软、硬)、颜色、吃法、用途的不同。这些大人心里有数就行,见到什么讲什么,也不用做什么计划。但是要想有较好的效果,就得在一段时间内经常重复一个内容。如辨认颜色,等她记住了红色和绿色之后,再教她认黄色和蓝色,再教新的颜色时,不时地让她继续辨认一下学过的颜色,以利巩固。
在教育婷儿时,可以把颜色和形状连起来教,如红红的球,黄色的开关、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等等,也可以用颜色和形状把事物进行归类,如萝卜是红的,美人蕉是红的,衣服也是红的;或红萝卜是圆圆的,白萝卜是长圆的,饼干是扁圆的等等。
我知道,教育婴幼儿是很费心、很罗嗦、很麻烦的,而且又不能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好在我们母女俩都坚信早期教育必然结出硕果,甘愿为婷儿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物质的和精神的)。如果婷儿能长成一个有用之才,也是我们家对祖国对人民的一个贡献哪。由于分离太远,信来信往中,我可能会重复某些事(因为忘了写没写过),也可能前后自相矛盾,这些,都请您多加谅解,说错了您就提醒着我。我们一起来探索在中国家庭里搞早期教育的经验,争取能造福于更多的孩子。
姥姥接信后马上加强了“主动教”的成分,尽管每天照料婷儿的饮食起居已经很累,她老人家的三叉神经也经常在痛。
姥姥的“小尾巴”,见啥就学啥
在远离妈妈的日子里,婷儿就像小尾巴似的整天缠绕在姥姥身边。姥姥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婷儿的模仿对象。这种模仿,从姥姥的第一封信里就看出来了:
。。。。我们到别人家去玩,回来时别人送我们,我说“不送,你们忙。”以后别人一送我们她就说“不送,你们忙。”还说:“到幼儿园滑滑梯,坐转椅呀!摇摇船,摇摇马呀!”邻居的小儿子到我们家来,我说和弟弟玩儿,她马上说“不打架”。
婷儿的这些话都是此前从姥姥那儿听会的。只不过姥姥当时还不知道1岁8个月的婷儿既听得懂,又记得住,还用得对。
从姥姥来信所描述的情景来看,在分别的头一个月里,婷儿的发音器官已经发育成熟,不仅能一口气背很多儿歌,潜伏的表达能力也迅速表现出来、虽然她才1岁9个月,但她已去恰当使用4岁的小儿才开始用的具有修饰意义的词汇,如“马上、现在、快点”等等,开始像大人一样运用恰当的词汇、合乎语法的完整句子来表达她的要求了。
我刚离开的时候,姥姥认为婷儿太小,不准备教她背古诗。半个月后,婷儿在姥姥用儿歌哄她睡觉时忽然说了句:“现在我叫你唱小蜜蜂。”她用词之准确,语句之完整,使姥姥大感吃惊。姥姥因此改变主意,开始选一些“春眠不觉晓”之类的古诗教给婷儿。姥姥先讲解每一句诗歌的含义,然后教婷儿背诵。
姥姥家没有保姆,一切家务活都要亲力亲为。模仿姥姥做家务事也是婷儿“主动学”的一大内容,这种模仿对孩子学习生活常识和积累办事经验都很有价值。姥姥在信中写道:
。。。。婷儿明天就1岁10个月了。昨天在厨房里,我在炒菜,她也拿个东西炒,要放油,放盐,放酱油,还品尝菜的味道。她知道天上的云、雾等,我推豆浆她还帮忙喂豆子。洗脸、洗手、擦油一般都要自己干。
。。。。婷儿有时端一小杯水到阳台上去浇花,边走边说:“我有事,我忙。”有时自己拿着小抹布把椅子各个地方擦洗得很干净,边搞边说:“我在搞卫生。”
在模仿为主的学习阶段,婷儿的创造力也开始萌芽了。当她学会了姥姥唱的催眠曲之后,便开始要求姥姥改歌词:
。。。。睡觉仍要唱《小蜜蜂》。有时她叫唱“大蜜蜂”,我就唱“大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爱学习,爱劳动。”我有时给她唱“我家有个胖娃娃”,她还叫我给她唱“胖哥哥”。我就给她唱“胖哥哥,胖弟弟,胖娃娃,胖婷婷”,她就很高兴。
姥姥感叹:“婷儿很聪明,我的教育方法有些赶不上。”当婷儿不愿背那些早已滚瓜烂熟的古诗时,姥姥也无可奈何。我赶紧选购了十几本彩色的儿童读物,在“六一”儿童节之前寄给姥姥做教材。我在给姥姥的信中写道:
。。。。希望您和卫忠尽可能抽出时间讲给婷儿听。书要一本一本地给婷儿看,不要贪多嚼不烂。也免得一下都撕坏了。如果保护得好,还可以留给卫忠的孩子看呢。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要培养婷儿对书的兴趣和感情,养成爱书的习惯。另外,一次不要看得太久,免得小孩厌烦。
为了训练手部的肌肉群。为早日拿笔做准备,我还特别问到:
婷儿开始学穿衣服了吗?应该让她学习扣扣子什么的,可以教她用胶泥捏苹果、萝卜、香蕉等水果。还可以捏炊事用具,和人头、动物等等。
婷儿听了这封信后,每次一穿衣服就说:“妈妈叫我学穿衣。”一看书就说:“妈妈叫我一本一本地看。”婷儿还经常说:“妈妈最喜欢我,给我寄书看。”她怕姥姥把她的缺点告诉我,说“告诉妈妈,妈妈就不给我买书了,也不喜欢我了。”
“六一”节之后,婷儿的姥爷从他任教的鄂西大学到武汉开“先进工作者代表会”,第一次看到了他想念的孙女,婷儿的表现让这位昔日的“神重’又惊又喜。姥爷写信说:(HTK)】
。。。。婷儿虽然是两岁多的娃娃,但是一个很聪慧的儿童。她背诗给姥爷听,模仿性很强。会说很多大人话。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她能分辨出来。我带她上街去买乐西,买了4瓶啤酒,用网子提着。她说:“网子小了,好危险!”她喜欢吃稀饭,吃完后,要自己洗奶锅,洗了一道还要清一道。。。有时,她拿一本书,正经八百地坐在椅子上,嘴里嘀嘀咕咕,我问她:“婷儿,你哼什么?”她说:“我爱妈妈,妈妈爱我。。。。”反复嘀咕这两句。有时我说:“婷婷,来亲一下。”她把小嘴巴撮得尖尖的,伸向我,吧嗒一个响嘴,哈哈一阵稚笑,笑得那样清甜。。。。回家才3日,乐趣万万千,99%是来自小孙女的天真。
最有趣的是离家这会儿,她要帮爷爷洗脚。捧了半茶杯水,“爷爷,洗脚、”我把脚一伸,她就帮我脱袜子,然后用她的一只小手扶着脚,一只手沾点水,一下一下地在脚背上,脚趾头上,脚跟上,摸呀抹的,一遍遍地“洗脚”。洗完,还要用毛巾擦干,然后把拖鞋帮姥爷套上。前后一共花了她十来分钟,一直干完为止。简直不是两岁多的儿童所能想到和做到的,把姥姥也笑坏了。
全家一条心,带好“肉娃娃”
在1983年,离婚还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我的亲人们都认为婷儿大不幸了,对她更是疼爱有加。过春节的时候,武钢的湘南大舅妈回婆家过年,给婷儿赶做了好几件新衣服,卫忠舅舅的未婚妻丹莉也在忙着给婷儿织毛衣。
那年月,肉蛋菜果还不是随时随地想买就买得到。多亏卫忠舅舅有几个熟人是司机,常帮忙采购,保证了我给婷儿制定的营养标准:每天半斤奶、一个蛋或二两豆腐、一两瘦肉或鱼肉、午睡后一次水果、吃法也是按我的要求:每顿饭先喂她吃完蛋白质,再让她自己吃蔬菜和米面,两顿饭之间仍然是定时喝水,不许吃零食。这种吃法使婷儿长得很结实,却一点也不肥胖。舅舅在信中说:
。。。。她爱吃肚子、肝、腰等内脏。她说她是肉娃娃。她特别爱吃鱼。这里花样可常变化,现在有鳝鱼、田鸡等,我们常调剂,怕她吃厌了。
婷儿刚满两岁,就自觉长大了,洗脸要自己洗,一切事情不管做得做不得,都要自己做,姥姥为了培养她的独立性,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但婷儿毕竟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就在过生日之前还干了一件傻事…………她在电视里看到跳水运动员从高处住下跳,就把舅舅给她买的小汽车从三楼阳台上往下扔,说是“让汽车游泳”!有时姥姥怕婷儿被烧伤、烫伤,也只好让她哭几声。
在姥姥眼里,婷儿真正谈得上是“缺点”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婷儿常对招呼她触摸她的陌生人(都是姥姥和舅舅的熟人)作出打、骂等攻击性行为…………一我猜这是由于害怕重演“出现陌生入→失去熟悉的人→失去安全感”的痛苦经历而采取的“自卫手段”。为了让婷儿改掉这种习惯,姥姥除了随时教她认识新事物之外,还重点对婷儿进行了礼貌教育,不准她打人、骂人,遇见人要招呼奶奶好、爷爷好、伯伯好等。很快,姥姥他们就收获到了“主动教”的第一批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