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随着石夫子一齐盘腿坐在暮春河畔的杏林中,落满一地的金黄杏叶,
像是一张铺在大地上柔软的毯子。
“今日之课,临近尾声,谁来说说《春秋》中孔子对周礼的看法?”石夫子温声道。
众学子刚才已有相应的答案,故而这时候起身回答的不少。而有些人没有开口说,并不意味着不会答,只是更喜欢聆听罢了。
林泽自从中午转变心态后,又上了石夫子这种形式的课堂,也忍不住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看法。
“先圣推崇周王室和周礼制度,认为周王室是天命所归、万世不易的正统,周礼制度是天下共同遵守、不可改变的法度。学生在读《春秋》时,觉得孔子在其中展现的准则有以下三个,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林泽回答的逻辑依然带有比较明显的理科思维,这是为了在组织这种即兴回答的语言时,有逻辑可以更准确,不跑偏,让听众更清楚自己表达的内容。
石夫子赞赏地看向林泽,示意他坐下,“这位学子答得最佳,读《春秋》能有如此认识,实为难得。‘以变通为本、以时势为纲、以实用为准。’此话,为师记下了。果真如先圣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林泽微微低头,“多谢先生的赞扬,学生定当以此为勉励,继续努力。”
林泽是真开心,为自己的进步,不管是学识还是心态。
这句话的组织格式,在体制里待过的应该挺熟悉,套路文来了,林泽仿照格式,总结的这句。
浮生半日闲,这节课终要散去…
第119章 第 119 章 祭文难写
放学路上, 大家三三两两,踩着夕阳的余晖回斋舍。
左边是金灿灿的树林,右边是金闪闪的河流,晚间的秋风带着山林独有寒凉, 迎面吹来。
林泽两手环抱身前, 猛地灌一身凉气, 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为避免感冒的下场, 加快脚步往回赶。
“林兄——”后头有两个同窗追赶上来,林泽闻声放慢脚步。
林泽朝两人礼貌问道,“刘兄、雷兄,不知有何要事找清珩?”
“无事无事, 恰好一块放学, 你是不是要回斋舍?咱们都是同路的,顺道继续聊聊《春秋》。”刘一阳飞快拱手道。
原来是这样, 讨论学习问题可以, 就是确实有点冷。林泽拢拢衣服,“二位这时辰有些凉, 咱们边走边说如何?”
“好好~”两人自然是同意的, 他们也冷得要流鼻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