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大唐新秩序 > 第115部分

第115部分(2 / 2)

裴頲道:“这次朱承明向王族发难,很大程度上受了新罗内乱的蛊惑,尤其是金氏,据说和占据北方的暴*首领金弓裔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裴某所知,朱承明在金氏的鼓动下,与该首领达成了初步协议,似乎要相互引为奥援,弄什么南北朝。”

大封裔叹道:“本来一个好好的国家,如今被折腾得奄奄一息。王上当年登位之初,某领命前往长安求取封诏,在长安遇到了新罗国同为鸿胪寺卿的金成烈,当时还与他为争夺朝贺席位的排次有过争执……这两年,新罗不停的向大唐求援,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说起来,也是挺让人叹息的事情……”

金吾卫大将军李元广对此也深有感触:“某家世镇东京,黑水部和铁力部这些年很是有些不稳,与这帮该死的新罗暴民有很大关系,也是受了他们的蛊惑。”

李诚中开始对新罗的内乱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和渤海接壤的新罗北方局势比较关注,他问起了新罗北方的乱军。

杨氏世镇南海府,与新罗接壤,所以对其了解比较详细。

“新罗北方的叛乱始于十年前,贼帅梁吉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称‘江原道大将军’,攻城掠地,打得新罗官军节节败退。不过此人没什么雄才大略,有了一番境遇之后便止住了攻势,开始享受起钟鸣鼎食来了。所以这十年来新罗还算能够勉强维持下去。但从去年……嗯……如今已是正月,应当是从前年开始,有个无赖僧人加入了梁吉的叛军,情况便不一样了。”

“和尚?”李诚中忽然想起了后世大明的开国皇帝,不禁兴趣更浓:“叫什么?”

“这个和尚一开始也没什么名字的,不过他很擅于蛊惑人心,自称是新罗王族金氏后裔,说是什么宪安王之子,是如今新罗孝恭王的祖爷爷,嘿嘿,真是可笑。所以他的部下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金裔——就是金氏后裔。他又说这些年一直在躲避金氏王族的追杀,所以曾经随母弓氏为姓,所以又有人叫他金弓裔。后来他又改口了,说自己其实是故高句丽王族后裔,要恢复高句丽的荣耀和辉煌……真是搞不懂,连自己祖先都可以改来改去,这么一个不孝的小人,竟然也在新罗百姓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杨玄恩叹道。

裴頲皱眉道:“这个问题裴某注意过,其实他改来改去只是为了有人追随,但效果不是很好,对于故去了几百年的高句丽,很少有人会有什么念想。他之所以在民间有威望,其实不在于他的姓氏。这个金裔,嗯,或者弓裔,又或者金弓裔,无论叫什么吧,他自称为弥勒佛祖降世,平日里最喜装神弄鬼,头戴金帻,身披方袍,说是降佛光普世,拯救黎庶,弄出来许多佛迹,老百姓便信以为真。实际上此人尤为残暴,凡攻陷一地,必屠城,因此其部下酷虐无比,新罗官军花郎道兵一听说是和他的部下作战,都十分畏惧……”

在渤海国权贵们的眼中,这个金弓裔是一个如蛇蝎般的灾星,对于这么一个人在紧邻的新罗逐渐得势,他们都是忧心忡忡。所以,李诚中已经明白眼前这些人惧怕的究竟是什么了——万一此人真的在南方建国,对于渤海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你们认为大唐应当出兵?”李诚中问。

“必须出兵!否则新罗将灭!”

“望都督为这一方百姓考量,还新罗朗朗乾坤,说到底,新罗也是大唐宗藩啊!”

“都督,既然王师已至渤海,不如顺手替大唐消弭此隐患,必可再保辽东百年太平!”

李诚中其实已经有了出兵的打算了,大军征国虽然不易,但成功之后甜头却是不少,不趁此机会多捞一点,实在是说不过去。像新罗这么一个向大唐称藩近三百年的国家,如果真的就此灭亡,对大唐宗藩体系的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那个叛军首领,居然要再建什么高句丽,并且已经打出了“高丽”的旗号——为了区别于高句丽,他们去掉了一个“句”字。李诚中知道隋唐之际,高句丽就对大唐抱有很重的敌意,大隋的灭亡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征高句丽失败造成的,因此,他对这“高句丽”这个名称很是厌恶。

直到穿越到了这个时代,过去一直困惑在李诚中心头的问题——后世棒子的起源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这个时代并不是问题,因为没有人把他当作问题。李诚中已经知道,当年的高句丽和后世的高丽完全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当年的高句丽人也和后世的棒子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结合后世的认知,李诚中才发现,棒子的祖先起源于半岛南部的几个村落,当他们组成什么叫做三韩的村落联盟时,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经在中原的统辖下很久很久了。

裴頲之所以知道“三韩”这个称谓,是因为这个村落联盟成立之初,曾经要求向大汉称藩,不过后来发现他们这一要求属于奢望,因为他们的土地当时是由乐浪等汉四郡管辖的大汉疆域,顶多混一个羁縻州的“民族自治”身份,强行称藩的话就是造反。后来,当中原战乱之际,这个村落联盟发展了起来,建立了新罗、百济。因此,实际上棒子的祖先应当是新罗和百济,百济早已灭亡,而新罗,对于大唐的忠诚之名,仅次于渤海。

当然,新罗的忠诚不是他们自己天生的,而是唐军打出来的。大唐帮助新罗灭亡了死敌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并没有从百济和高句丽故地撤军,这让新罗人很不满意——他们才从危机中解脱,就立刻忘了,如果没有大唐,恐怕他们已经国将不国。于是不服气的新罗人开始鼓动原高句丽和百济王族遗民暴*,同时向大唐提出要派兵帮助“平叛”,导致薛仁贵开始向新罗用兵。关于薛仁贵用兵的胜负,一直是个谜团,就连对史料钻研比较深入的裴頲也不清楚,但是不管如何,大唐一直统治着半岛达五十年之久却是不争的事实。直到开元年间,大唐在西部战线被牵扯了太多精力,才主动将浿江以南让给了新罗。

所以高句丽人与棒子无关,实际上和他周围的突厥人、靺鞨人、契丹人一样,属于中原控制下的关外族群,区别在于他们对抗中央的时间和决心都要比周围其他民族来得长、来得强。当然,他们也得到了中原的区别对待——被大唐直接灭亡!

所以,李诚中很厌恶这个一直在中原朝廷宗藩体系内,却始终和中央阴奉阳违的地方藩国。连带着对这个号称要复兴高句丽的金弓裔也很是厌恶。

“出兵可以,但是希望诸位能从旁襄助。当然,大唐不会让诸位白白出兵的,我听说浿江以北在开元年前并不是新罗的疆域,所以,嗯……”

一句并不确定的话,勾起了渤海权贵们的热切,众人眼冒绿光,相顾一遍,然后齐声道:“愿遵都督调遣!”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三十章 诸侯之定(九)

第三十章诸侯之定(九)

事实上,新罗每年向长安朝贡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国内愈发高涨的内乱,他们指望大唐朝廷能够出兵帮助他们稳定国内局势,但无一例外,这种努力都失败了。新罗也曾数次向渤海提出联合进兵、南北夹击的乞求,但一来渤海正在遭受契丹劫掠,无暇南顾,二来国内朝局也并不稳定,前任大相朱承明甚至有和乱民相勾连的打算,三则渤海军士没有战意,缺乏出兵的士气,所以一直耽搁到了如今。

可现在不一样了,营州都督李诚中亲率营州军抵达渤海,帮助渤海扫平了内乱,又因为营州军的崛起,往日对渤海不停侵扰的契丹人也偃旗息鼓,此刻的渤海可谓是政权稳定,边疆无忧。更为关键的是,营州军就在上京,他们搬走了那么多府库中的财货,无论如何也得好好利用一下这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吧?所以渤海权贵们此刻将注意力放到了新罗的内乱上,希图借此机会稳定南方邻国的战乱。

至于渤海军士的士气问题——这个问题在营州军进入渤海之后便不再是问题了。有了李都督的营州军在身后以为支撑,渤海各军都忽然间如同换了一副面貌似的,求战**空前强烈。君不见上京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