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⒘耸裁创蟛疲皇遣煌5陌底阅钸叮骸袄咸炜郏鹱姹S樱踊够钭牛踊够钭拧?br />
母子抱头痛哭一回,只哭得全家人都跟着抹眼泪。听到高明博说的那句“母亲今后不用再受苦了”,高尧义脸上就是一红,暗暗自责,高杨氏则浑身都不自在,眼瞟夫君的脸色,见他没有顾得上怪罪自己,才松了口气。
哭罢多时,高明博擦干眼泪,起身后又恢复了那个平日里冷淡肃然的密谍头子形象,手指押在一旁的十七郎,向张小花吩咐道:“将他绑了,好生看管,回头某有话要问。让大伙儿分作两班,甲胄兵刃不得离身,好生看顾好前院后门,以防不测!”
张小花躬身应道:“是。”
高明博又转向高尧义:“大人,究竟怎生回事,还请跟儿子说说,儿子或许能够替大人分忧。”
高尧义见儿子带来这些人迅速接令行事,凛然而遵,不免又是一番感叹,老怀欣慰之下,笑道:“九郎使得好部下。”他是带兵的大将,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行色间的杀伐彪悍之气。
高明博也不在意,这次带来的五十人中,调查统计局行动人员就有十人之多,都是接受过营州军新兵训练的,那几个行商所带的侍卫扈从也都是精挑细选的豪客游侠,真正打起来,谁也不惧。
高尧义郑重的将自己这个顶着大唐使者身份的儿子请入正堂落座,又叫过三郎、五郎、六郎等几个年轻人中比较出色的,一起商讨时局应对。
年轻的几个兄弟都对高明博的经历比较好奇,就缠着让他先讲述一番。高尧义也想了解自己这个儿子如今的根底,便在一边默默听着。
高明博便将自己当年在燕郡如何打理高氏营生,如何在破城之际东躲西藏,如何逃出燕郡在乡间颠沛流离等等讲了出来,听得高尧义和几个兄弟都是脸上动容。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苦楚,听完之后对高明博都不免佩服了几分。
接着,高明博又讲起自己如何去柳城投军,接受军务训练,如何进入营州军总部虞候司的故事。当然,他略去了行人处和调查统计局的事情,这些都是营州军的机密,其内部的保密制度还是在李诚中的指导下由高明博亲手制定的,他自然知晓其中的轻重。
“九弟,这个虞候司统战处从事是几品?”高家六郎忍不住问。
“致果校尉,正七品。”高明博回答。这是营州新军衔的品级,随着将来营州军进一步扩大和改革,高明博的品秩也将不断提升。
“统战处是做什么的?”六郎追问。
“专门对外联络的衙门,比如营州与契丹、渤海、奚人,或是将来与宣武、河东各镇打交道。就像上个月,营州军战胜了契丹乌隗部,乌隗部打算投降,便是由统战处负责商谈乌隗部的投降条件。”
“乌隗部降了营州?”高家三郎悚然动容。
“是。他们已经降了。商谈投降的事宜便是由某负责的。”高明博自豪道。。。)
列表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十章 西京变(十)
高家一直在渤海国西部备边,这两年被契丹压着打,没少吃过乌隗部的苦头,此刻听说过去那个强大的对手竟然转眼间就降了,都不由好生震惊,看高明博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佩。?快来吧;。!
过了半晌,众人才回过神来,高家六郎又道:“哦,那九弟不就是营州的鸿胪寺卿了?”
高明博想了想,摇头道:“不是。统战处管的是大唐内部各族、各州、各藩的事务,所谓‘统战’,按照李将军的话来说,就是‘建立统一战线,防止大唐分裂’。鸿胪寺卿应当管对外的事务。李将军说过,外交和内政是两码事,如今就连大唐朝廷都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高家六郎皱眉道:“对外事务?”
高明博点头道:“比如极西诸国,李将军说过,西域之外还有很多国家,比如大食、大秦,还有什么高卢、英吉利等等,这些当属于对外事务。而凡是承认大唐宗主的国度,都应该由统战处管理。”
高家六郎恍然,道:“原来如此,比如日本国也应该归九弟管理吧?”
高明博点头道:“是啊,可惜现在还管不到。”他记得当时讨论统战处职权的时候,曾经就日本国问题询问过李诚中,李诚中当时也拿不准,一旁的冯长史却斩钉截铁的肯定说,如果按照李将军的说法来划分职权,日本国事务应由统战处管理。因为日本国本名“倭国”,一直向大唐朝贡。认大唐为宗主,就连现在的“日本”之国名也是由武皇于长安三年御准之后才正式通行的——作为朝贡国,没有宗主国的同意,他们是不能擅自改动国名的。
这一点与渤海国类似。当年大祚荣建国之后。为了获得大唐的认可,以则天神圣皇帝赐封其父的“震国公”为国名,取名“震国”,并多次遣使赴长安,希望大唐朝廷能够承认。他的努力和诚意最终还是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其后,睿宗于先天二年派遣郎将崔忻赴敖东城,赐大祚荣“渤海郡王”封号。授职“忽汗州都督”,于是大祚荣终于平息了多年来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国号改为“渤海国”,名正言顺的当起了国王。
等高明博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便开口问自家父亲高尧义:“大人,为何咱们家被大伯和四叔他们困在了府里?”
高尧义叹了口气,道:“此事说来话长。这几年大唐内地越发混乱,朝贡使团每次回来后都会讲述路上的所见所闻,这些事情让国中重臣们都很是不安。”
他口中所说的朝贡一事是渤海国惯例。渤海国是事大唐最为忠诚的藩属,与半岛上的新罗一样,年年派出使团朝贡,从不曾间断过。哪怕是黄巢乱兵肆虐中原的时候,渤海国和新罗的朝贡使团依然坚持不辍。绕过战乱频繁的大唐腹地,抵达长安。后来在长安找不到天子了,就一路折向西川,向躲避到西川的天子朝贡。因为路途不畅,常常一个往返便要耗去超过一年的岁月,有时候上一个使团还没有返回,下一个使团便出发了。
高尧义继续道:“如今国中重臣们为大唐的事情吵个不休,渐渐分为了两派,以朱大相为首的一派认为朝贡已经没有意义,大唐已露将亡之兆,渤海却无覆灭之忧,朱大相以为,渤海人今后应当‘自主国事’,不必再向大唐朝贡,更不必每任国主都等待大唐册封。”
渤海国循唐制,设三省六部,三省即政台省、宣诏省、中台省,分别对应大唐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六部为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也就是大唐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政堂省管理行政、司法、领典百司,统领六部,职权最重,其主官名为大内相。宣诏省主官和中台省主官分别为左相和右相,三相之中,以大内相为尊,是为百官之首。
高尧义口中的朱大相就是大内相朱承明,他的官位相当于大唐武德年间的李世民,李世民当时的官职就是尚令。
“另一派则以鸿胪寺卿、王弟大封裔为首,大鸿胪认为,无论大唐是否将亡,渤海国都应向中原称臣。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传承绵延,底蕴深厚,不管将来谁做了中原之主,都是天下公认的共主,渤海国任何时候都回避不了接受中原节制和管辖的问题。只要大唐存在一天,渤海国就要向大唐朝贡一天,如果大唐李氏真的亡了,那么渤海国就像下一个中原之主臣服。
我们的祖上是靺鞨人,靺鞨人与关外各族一样,无论何朝何代都是认中原为主的,哪怕是草原上崛起一时的匈奴、鲜卑、突厥、吐谷浑,最终都接受了中原的册封,就连现在强盛起来的契丹,不也一样么?而且大鸿胪还认为,渤海人两百年来已经习惯了说汉言,写汉字,我们学到了中原的官制、军事、手艺、学识,就连我们的国名,都是大唐赐封的,如果我们变了,渤海还能叫渤海么?渤海人还是渤海人么?”
高明博是深以自己大唐官员的身份自豪的,如今听了父亲转述大封裔的言语,不禁抚掌道:“说得好!如果我们变了,我们就不是渤海人了!”
高尧义苦笑道:“可惜有些人对此并不认同,至少朱大相就不这么认为,他不想只做一个藩国的国相,他想成为可与大唐政事堂诸公分庭抗礼的宰相。”
高明博问道:“王上怎么说?”
高尧义摇头:“王上不理政事多年了,他虽然偏向于认同大鸿胪,但却不愿操这份闲心,事实上宣王大仁秀之后,咱们渤海国政务不都是操于大相之手么?所以朱大相如今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