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发生小山这件事之前,徐浩瑜对李泰有些敬而远之,是不想让李泰在他治下看到一些对他不利的事情。而经历过小山的事情之后,不管怎么说,也是在他的管辖之内发生了流民惊扰朝廷官员的事情。这事情虽然说起来不大,但也是个污点,他巴不得李泰留在陕县,让他能有机会在李泰面前表现一下,消除不利的影响。
李泰再次登上了马车,坐在车上等着慧兰和墨兰上车。墨兰上车还没什么,但慧兰手中牵着小山的小手小山一手抱着装满点心的盒子。一手死死抓住慧兰手看着干净整洁的车厢内,再也没有刚刚喊冤时候的敢闯敢拼,扭捏的缩在慈兰身后,说什么也不敢上车了。
李泰看着惹兰和小山之间的拉扯,摇头说道:“好了,你们也别撕扯了,慧兰,你带他去后边的车子好了。”
在慧兰应声拉着小山登上了后边的空车之后,车队在侍卫的护卫下,缓缓走进了陕县的城门。
看热闹的众位百姓,在大家都离去之后,才互相的议论起来,大多数都是对李泰身份的猜测。他们不认识别李泰,对一身官服的徐刺史,有些人还是能认出来的。看见徐刺史对待李泰的恭敬谨慎,对李泰身份的猜疑就更多了。有人说他是勋贵子弟,有人说他是达官之子,当然也有不少人猜到了李泰是皇子的真相。不管众人的猜测如何,见到李泰年轻的面孔,都不免在心中顺舌。
徐浩瑜在前面骑丐领路,马车的木制车轮压在青石路上略微有些颠簸。李泰坐在车厢之内,撩起了窗帘,本意是想看看这大唐乡镇的风情,不经意间李泰却发现一个问题,让李泰的眉头一皱。
李泰此时走的是陕县入城的主干道,一切看起来还好,干干净净的,路边的行人看见李泰浩浩荡荡的一行人,特别是为首领路的竟然是身穿四品官服的刺史。急忙恭谨的站在道路两旁,等他们走过才怯怯私语起来。
在城中,马车的速度自然受到限制,李泰清楚的看到道路两旁的街头巷尾有不少衣着褴褛,近似乞丐一样的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这群人有老有少,能看见六七十岁的老叟,也能看见嗷嗷待哺的婴儿。
见到这些李泰不由的眉头直皱,轻声的吩咐车旁的侍卫将徐浩瑜叫到车旁,李泰探头问道:“徐刺史,这街头巷尾的人群是怎么回
。
徐刺史苦笑一声。还是决定实话实说:“殿下,这些人不是乞丐,都是家中遭受到水灾的流民。”
听说是流民。李泰心中的疑惑更深了,小声的探询:“徐刺史,朝廷的抵报上不是说陕州没有遭灾吗?为何还有这些难民?”
徐刺史面上的苦涩更深了:“殿下,陕州是没有遭灾,不过周围的州县遭灾的太多了。正是因为陕州没有遭灾,粮食等物品还算充足,所以这些流民更加的聚集在陕州的各个县中。不瞒您说。原本这条主路上各个屋檐下都有流民聚集,现在的情况已经是为了殿下方便,衙役驱逐后的结果。
徐浩瑜缓缓的叹了一口气,感叹道:“他们的家乡已经被洪水摧毁了,本身已经是一群可怜人了,我总不能关闭城门将这些流民驱逐于县城之外吧。所以就有了殿下看到的这一幕。下官也是没有办法啊,还望殿下见谅。”
听徐浩瑜这样一说,李泰心中对他升起了好感,别的不说,这份仁义之心就让李泰感觉此人不错。
看着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李泰的眉头越皱越紧,思量一番之后,李泰想下车到这些难民之中走走看看。轻声询问者徐浩瑜:“徐刺史,我此行来的目的就是安置灾民,赈灾救难,而现在陕县就有逃
第一第一百八十六章天灾
00014778第一百八十六章天灾
导泰毋惯了长安的繁华,听惯了大唐盛世的昌盛。却没想引坝犬唐盛世竟然也有如此悲惨的一面。越是距离刺史府附近的富人聚集区越远,入目的流民就越多。或是按照家庭,或是按照乡里,各自的聚集在
起。
李泰心中明白,他这是在陕县的大街之上,这些流民不过是停留而以,而那些阴暗的小巷之中,是否会发生类似易子而食的惨剧,李泰不敢想象。
抱着这份怜悯之心,李泰拉过身边的徐刺史小声的问道:“这些流民什么时候开始聚集的?”
徐浩瑜仔细的想了一下小心的回答道:“我也没太注意,大概是在水灾发生的三五日之后,开始还是稀稀两两的少数人,聚集在城外。
后来人数渐渐的多了起来。慢慢的他们也就走进了城里,身体力壮的开始在各个地方打短工,以换得家人的口粮。也有不少体弱没人肯用的,只好以乞讨度日。不过还好,陕州没有遭灾,粮食该收割的已经收到仓里,百姓家里还有点余粮,也就本着利隐之心给他们一口饭吃。”
徐浩瑜的讲解到是细致,在他的口中,李泰听到了自己想弈到的答案,那就是来到陕州的难民还能活的下去。不过在徐浩瑜口中李泰却没有听到官府在这场天灾中的作为,所以他装作无意的问道。
“百姓自发的救助难民是好的,但是州府和各个县衙就没拿出什么措施吗?”
“怎么可能没有?”徐浩瑜说道:“我已经通知陕州的各个县衙,让他们和辖区内的富户商量,尽可能的捐出一些钱粮财物来帮助这些流民。虽然他们不是陕州治下的百姓,但不管怎么说,也同为大唐的子民,能帮的我们是责无旁贷。远了不说,这陕州的城内就有数个富户搭起来的粥棚。每日早晚两次。免费送粥,那个时候各个衙役班头也要过去维持秩序。这样的粥棚在城外还有十数个。其中的秩序由各个,村屯的里长带人负责,相信出了不大的状况。您若是不信,过一会到了舍粥的时间,您尽可去看看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李泰庆幸的叹息着,再次打量着身边的难民,虽然他们脸上遍布的绝望和无助,却没有那种完全没有活路的疯狂神色。
这期间李泰忽然注意到徐浩瑜的话中只是说官府求助于富户,却没说到官府的具体作为,想到这里,李泰的眉头一皱,低声问道:“你说的都是百姓之间的互助,还是没说到官府的作为。难道这期间官府不曾放粮,也不曾给这些百姓具体的救助吗?”
说道这里,徐浩瑜开始向李泰诉苦了。
“回您的话,我也想拿出具体的办法啊,可是行不通啊。上报的文书里面,我陕州没有受灾,自然就不能赈灾,更谈不上开仓放粮。接济流民。不错,陕州各个州县的粮仓里都有粮食,可是没有上谕,作为地方官的我们根本没胆子开仓啊。这怪不得我们啊。”
李泰皱眉说道:“是啊,上无令,下不敢。苦的是这些百姓
“我也没有办法啊。”徐浩瑜跟着李泰重重的叹了一声:“现在还好1天气虽然有些凉了,但还不冷小一家人将就一下,找个背风的地方还算将夜晚凑合过去。但走过上个一个月左着,天气彻底转冷了,这些人若是没有回乡,还没有妥善安置好,那个时候寒风一吹,这些衙役天天都要往城外抬人了。”
李泰用力的摆摆手,示意徐浩瑜不用再说下去了:“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不用你考虑,你需要考虑的是来到陕州的难民如何活下去。不说让他们吃饱,总要让他们饿不死。这才是你首要考虑的问题。你不要忘记,现在才刚刚遭灾,来到陕州的不过是离着近的难民,过段日子,远处的难民也会奔着你来,到那个时候才是你们州府吃紧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