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大唐城管大队 > 第214部分

第214部分(2 / 2)

越过黄云滚滚漫无边际的沙漠,一走几百里。根本碰不到人烟,望不见水草,满目风沙,如陷地狱;爬那高耸云天、万峰皆白、冷彻骨髓、连飞鸟影子都看不到的大雪山,一路上艰难困苦,这些磨练都成了一笔他宝贵的财富,让玄奘的心境得到了升华,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上的艰难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他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心态,让他的心灵变的古井无波。遇到再大的麻烦都不会惊慌失措,而是会坦然面对。

自己来到天竺已经有八年了,八年时间如同一瞬,八年的时间里,自己的脚迹又几乎踏遍了五印度,所有著名的圣迹,他都朝礼过了,所有著名的善知识,他都参访过了。不管是研究佛教的学者,或非佛教的学者,不管是大乘佛教的学者,还是小乘佛教的学者,只要是对某一种学问具有精深独到的研究,自己都谦谨地诚恳地请教过,虚心地艰苦地毫无厌倦地向他人进行学习。

因此,在印度的学者当中,自己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尊敬,在学术的成就上,大家对于自己都有很高的评价。

这也使得玄奘在天竺有着一种超凡的社会地位,摩揭陀国那烂陀寺里留学的时候,正法藏戒贤论师就非常地器重他,欣赏他。

正法藏戒贤论师将毕生的学问,全都倾授给他了。寺内每天供养他瞻部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还有天竺著名的特产的大人米一升。大人米的颗粒,有乌豆那么大,作出饭来,十分的香甜美味;可惜产量不多,平时只是专门供给国王和最有成就的学者作食料用,因名大人米。寺内能够享受这种优待的,连正法藏在内,总共还只有十个人,而玄奘就是其中之一。

此刻在“学术辩论大会”的会场,到处都是飘动的旗帜,攒动的人群,还有各式各样精致的装饰品,一支队伍缓缓走入辩论会场。

从行宫到大会会场的行列很长,最前是一头高大的白象,周身挂满了镶饰璎珞珍珠的绸彩,背上驮着盘金嵌玉的帐幔,内供戒日王新铸的金质佛像。

象的长鼻子下端系着一个红色的彩球,它还不断地向着左右翻卷。

戒日王饰天帝释冠服,撑长柄宝盖,荫获金像,随行在大象的左边;鸠摩罗王饰大梵天王冠服,拱秉白拂,随行在大象的右边。接着又是两头挂满了绸彩璎珞的大象,驮着盈背的鲜花,有饰天女像的骑士,抓着大把大把的鲜花,边摇边唱,在向着前面的金像帐幔上飞洒。

接着就是乘坐大象的论主玄奘法师;接着就是一些乘大象的高僧大德,名流硕彦,都是锦褥彩垫,幡盖高涨;接着就是盛大的乐队、仪仗队;接着又是三百多头大象,乘坐着十八个国王和国际贵宾、国内显贵。夹道两旁的彩棚内,竞相吹奏音乐,表演歌舞,五色缤纷的鲜花像雨一样的向着经过的行列飞洒。

趋奔围观,歌赞欢呼的,真是震天动地,人山人海。队伍到了会场,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共同捧持佛像,进南面坛场,用香汤沐浴了,再共同捧上宝台,安置龛内,由参加大会的人员,次第礼拜供养。

台下正中,别为论主设施宝床;绕床为层层矮木橙,依次安坐出家僧侣,面向西。戒日王、鸠摩罗王、十八个国王率领臣僚并诸色人等,黑压压地一片,蹲地东向高台坐。

“玄奘,此次辩论大会,为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技惊四座。”一位胡子花白,头发稀疏的老和尚坐在徐阳旁边慈祥地说道。

“明贤法师。”玄奘双手合十,“弟子也不会让法师失望。”

“嗯。”老者笑着点了点头,像是想起来什么似得,兴奋地说道:“这一次学术辩论大会,我天竺和大唐的外交使臣也都敢回来了,听说三日之后,将会在大会上表演大唐的《秦王破阵乐》,也好让我们天竺人领略领略你故乡的舞乐,见识见识唐国的繁荣,听人说,现在你们大唐已经成了东方唯一的大国,所有的土地都臣服在了你们那位天可汗陛下的脚下呢。”

听到这个消息,玄奘也是愣住了,他还依稀记得当年自己从长安出发时的景象,而现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呢?

那烂陀寺明贤法师站在会台上高声宣读着论主的论文,并说明立论的旨趣;《制恶见论》一本,悬挂会场大门外。遵照印度学术辩论的惯例,郑重申明:“如能难破《论》内一字的,自愿砍头相谢!”明贤法师朗朗地一颂一颂读过去了,凝神倾注全场,只见鸦雀无声,半晌没有一点动静,只有玄奘呆呆的愣在那里,还在回忆着些什么

第五十八章玄奘的归来

大唐强大的似乎有些过头了,虽然远在万里之外,唐玄奘依旧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的消息,从“天可汗”到泰山封禅,从征薛延陀到伐高昌,自己的祖国在外国人面前时时刻刻都在展现着自己强大无敌的形象,让四方蛮夷心怀崇敬和畏惧。

唐玄奘虽然是一位僧人,号称无根清净,可是僧人也是有国籍的,他唐国人的身份,被天竺许多的国王和高官看中,也是因为他唐国人的身份,天竺贵族们才把他当做座上宾来款待。

玄奘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对自己毫无热情的人,一听到自己是从唐国来的便会变的礼貌有加,为什么原本不愿和自己论佛的人,一听到自己是从唐国来的便会变的礼貌热情。

直到现在,辩论大会的会场中全是对大唐的夸赞之词,玄奘才有些恍然大悟。

“身后的祖国强大,到国外去才不会被人瞧不起。”这是徐阳偶然间向自己说过的话,直到现在,玄奘在彻底的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辩论大会”的台下议论纷纷,可是大家讨论的不是玄奘《制恶见论》中所写的东西,而是在讨论着唐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参与此次辩论大会的人很多,有全印度的十八位国王、各国大小乘义学僧侣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众千余人,各个博学多才,能言善辩。

戒日王在大会一开始便与玄奘大师等诸师共同供养、礼拜会场上安置好的释迦佛像。然后传令各国王及一千多名声誉颇高、学识渊博的高僧以及五百余名声望学识非同寻常的婆罗门及外道。并二百多名各国大臣依次进入辩论会场。其余僧俗大众场外就坐。玄奘大师被推为论主。坐在一张宝床上。称颂大乘,阐扬《制恶见论》要旨。

玄奘对自己所写的《制恶见论》很有自信,早在几年前,自己就读完了著名高僧南印正量部般若逑多所著的《破大乘论》全文,发现了众多谬误之处,全面总结,写出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以大乘宗旨全面反驳了《破大乘论》中攻击大乘的所有论点。

把《制恶见论》拿给自己的师傅看。得到了他老人家惊叹的称赞,那个时候,玄奘就已经满是自信的开始确立属于自己的一套佛法理论体系,并且不断地完善修正,最终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可是玄奘渐渐发现,自己在天竺所学的东西已经差不多了,能学习到的都已经学习完了,他的内心其实还有这么一个打算,就是如果这一次“佛法辩论大会”结束后,没有人能驳斥自己的佛法。那么自己在天竺的学业也就算是完全结束,自己也会踏上回国的路途。

他还记得自己从长安长安出发的那天。满城的欢呼送别,他还记得鬼谷子对自己的嘱托,他还记得陛下亲手赐予自己的那杯乡土茶。

在外面漂泊的太久,自己也该回去了

《制恶见论》的中心论点——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短短二十三个字,仿佛是一座大山压在了天竺那些僧人的背上,无论他们究竟怎样思考,都会发现台上坐着的那名论主提出的论点简直就是无懈可击,其中一个字都无法被更改。

会场门外悬挂的论文下,虽然经常万头攒动,水泄不通,却也没有什么人公开出来表示异议,明贤法师站在高台上一字一句地朗读着玄奘的《制恶见论》,全场凝神灌注,只见鸦雀无声,半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人能反对这名来自大唐僧人的理论,他的理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让人看之折服,所以第一天的辩论大会就这样平安的结束了

嗣后戒日王按日期铸金佛像一尊,用第一天一样的盛大而庄严的行列,从行宫送到会场内去。天天都由明贤法师宣读论文,在凝神倾注全场的时候,却也天天都是鸦雀无声,没有看见什么半点响动。在第五天的时候,戒日王忽然接得密报,说有人企图暗害论主。他马上公布了一道通告:“如有伤害论主法师的,砍头;诬蔑谩骂,割截他的舌头;至于申救己宗,据理难破的,不在此限!”这时候,全印度精究菩萨乘、声闻乘的佛教学者,已来了三千多人;名宗教的著名学者,来了两千多人;就是那烂陀寺内也来了一千多人。大家天天面对着论主新著的《制恶见论》反复推敲,都觉得无懈可击,群众对于论主,更加激起了尊敬和爱护的心情。

十八天的“佛法辩论大会”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平安过去了,当会期圆满,戒日王以无比的激动心情,来宣布论主胜利的时候,这十八天沉默期待,陡然爆炸,转变而成为不可抑制的狂热欣跃。馥郁的鲜花,争向玄奘法师飞洒;辉煌的灯蜡,争向玄奘燃照;优美的音乐,争向支那法师吹奏;响亮的歌唱,争向玄奘赞颂;无边人海的眼睛,都被玄奘所吸引住了;无边人海的心,都为玄奘师所吸住了。

戒日王供施金币一万,银币三万,上等氈衣一百领,鸠摩罗王和预会的十八个国王,也各发心供施上妙珍宝,烂然如云,作为对于玄奘法师的胜利祝贺。

菩萨乘的佛教学者,共同赠与“大乘天”的光荣称号,声闻乘的佛教学者,共同赠与‘解脱天’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