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原时空所有的顶级列强中,德国情报系统的表现一直都很逗逼。一方面是德国人的民族特性,他们太死板了。比如德国某学者就曾吐糟:德国人民是不会开展游击战的,如果几名德国游击队员决定去炸毁火车,很可能因为买不到站台票而取消行动。连游击战都搞不好的民族,能搞好情报工作那才有鬼了。另一方面就是他们有一个猪上司——海军上将卡纳理斯,倒不是说这位老兄太蠢,而是因为这家伙是个亲西方的非国民(对德国而言)。他根本不想给小胡子效力,工作起来自然就不会卖力了。
不过在本位面,卡纳理斯这个二五仔老早就被人拱出来了,当然他此时还没来得及做什么,但也被小胡子勒令退役,被撵回家啃老玉米去了。接替他是一个叫梅塞施密特的空军少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是小胡子信得过的心腹,在纳粹党还没上台时,就跟着小胡子鞍前马后。他上台之后,德国的情报工作就大见起色了,小胡子上台后,他就被火速提拔起来了。
比如这一次,德国的情报部门却体现出了难得的高效率。几天之后,梅塞施密特就把两份情报送到了小胡子的案头。
“什么?北海还有一个大油田?”小胡子难以置信的问道。利比亚油田的情报已经得到了确认,而且还买一送一,搭了个北海油田的情报。这个北海油田的蕴藏量,据说比利比亚的还大!
“是的,领袖。美孚和壳牌等几家石油公司已经准备开采了。这份情报是我们从他们内部得到了,非常可靠!”梅塞施密特是一个长着大众脸的中年人,一幅典型的日耳曼长相。
“嗯,我知道了,你辛苦了。”
梅塞施密特告辞离去后,小胡子激动得来回走了几圈。他走到世界地图前,看着这两个位置,心里想着对策。毫无疑问,利比亚油田是英法的,但北海这边就不一样了。这尼玛可是在公海上啊!当然,英国佬肯定不会这么想。也就是说,德国人要拿到这个大油田就必须搞定英国,否则英国佬是绝对不会吐出来的,虽然说英国人现在也不缺石油,但这世界上谁会嫌钱多呢?
当天下午,德国三军的高级将领就被小胡子找去开会了。
第540章战争前夜
ps:本月最后一天,求票票
………………………………………………………………
华盛顿,白宫。
英法在利比亚发现油田的消息并没有保密太久,他们还没捂上多久,所有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天顶星财团总裁巴纳扎尔今天一大早就跑到白宫,他向仙人掌总统兴奋的叫道:“总统先生,我们得到确切消息,英法在利比亚发现了大油田……”
在美国谁都知道,天顶星财团或许掌握的油田不算最多,但他们的相关技术却是美国最先进的,就连靠石油起家的老牌财阀洛克菲勒财团,也得捏着鼻子引进他们的技术和设备。勘探技术自然也是如此,大家都不回忘记,当年他们发现墨西哥油田的事情。
天顶星起家的那几口高产油井还是从洛克菲勒手里买下来的,因为当年洛克菲勒也是花了不少银子去钻井,结果毛都找到,他们的专家们就认为那地方不可能有油。为了不砸在手里,就把那几块地皮和采油权都转让给了天顶星。结果人家天顶星才一接手就找到了大油井,那可是把洛克菲勒的脸都抽肿了。
因此美国政府想找石油挑动欧战大战的计划,就绕不开天顶星集团。天顶星集团也因为手里有这种技术,就全程参与了这件事。原本他们在北海找了一座海上油田,但是加纳担心这个诱惑还不算大,毕竟此时海上采油技术还不完善,当然他这是以美国的水平来推测的。于是他还想继续找一座陆上的油田,结果还没多久,巴纳扎尔就带来了如此劲爆的好消息。
仙人掌加纳只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深呼吸的几次才勉强压抑着狂笑的冲动,急切的问道:“消息确切吗?”
“非常准确,你知道,我们在利比亚还是有些人脉的。这是我们在利比亚的棋子发回的,他全程参与了英法的勘探行动。而且我们还从另一条渠道收到了相同的信息,我们的情报人员买通了英国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取得了他们的原始勘探记录。”巴纳扎尔得意的道。
说着,他拍了拍身边的手提箱,推到加纳面前,笑着说道:“你看,就是这个,你可以让专家们再核实一下……”
“西斯先生,真是太感谢你了!你为合众国立下了大功!”加纳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北海,加上利比亚,这两座超级大油田,绝对会让欧洲佬们打起来的!”
巴纳扎尔说道:“总统先生,我希望在战后,我们天顶星集团能有这两座油田的优先权。”
“这是当然的,西斯先生,这是您应得的报酬。”加纳毫不迟疑的同意了,他当然知道,这些财阀大鳄们都是些无利不早起的尿性,没好处的事情才不会干你。
“另外,我希望西非铁路的改造工程,也能给我们天顶星集团。您是知道的,我们天顶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如果有我们的加入,西非铁路肯定会更快更好的完成。”巴纳扎尔继续说道。
自从中国的宽轨推出后,各大强国都对此表示了关注,后来看到这宽轨确实好用,于是各大列强,特别是大陆上的列强也就纷纷上马宽轨了。首先是德国,他们为了方便,就采用了和中国相同的2500毫米轨距,这样就方便的接入亚欧铁路网当中。在德国的干预下,同盟国集团的小弟们也纷纷采用了这种轨距。所以同盟国集团诸国是人革联国家之外,最先采用了2500毫米轨距的国家。
然后是苏联,不过他们担心与人革联的铁路完全并轨之后,会对战略安全造成隐患,再加上这是修正主义的轨距,伟大的苏维埃怎么能跟着修正主义走呢?于是大胡子脑洞一开,就搞了个2550毫米规矩。
再后面就是法国,他们的意见很不统一,有的说要2500毫米,以便和亚欧铁路并轨,有的说2000毫米就够了,还有的放卫星,要3000毫米……大家拿出了十几个方案,在议会里吵了好几年。最终还是决定了采用2500毫米轨距,这主要是为了使用中国那边现成的设计。
不错,高卢鸡原本是想傲娇一下,搞一种全新的轨距出来展现泱泱大国的风范,但是他们一合计,发现这样搞的话,成本太高了。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这是个问题。最终他们的傲娇还是现实面前屈服了,因为他们为了修那道马奇诺防线,花了太多的钱,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佬其实也很纠结,他们现在也缺银子啊。这可不是一战前那会儿,那时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要啥有啥。一战下来之后,又是长达十几年的殖民地暴动,现在的牛牛已经成了病牛。再说,他们的专家经过详细讨论,认为在不列颠本土上没修这么宽的铁路,实在要运力可以走海路嘛,反正不列颠四面环海,海运非常方便,又不是那些大陆国家。
于是英国就决定在本土采用2140毫米,这个轨距就是他们以前策划过,后来中途下马的大都会铁路。被称为7英尺宽轨(实际上是7又1/4英尺,约合2140毫米)。不过,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