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往常,五天的时间并不长,仅仅是一个星期的工作日而已,很快就过去了。
但现在,对于学术界尤其是物理学界的学者们来说,这五天的时间简直就像是五个世纪一般让人难熬。
《探索》期刊官网上挂载出来的预告,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同在学术界这个小小的池塘中扔下了一块硕大的巨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互联网上的讨论,只不过是一片缩影而已。
相对比网络上的吃瓜群众来说,学术界内部的震撼与混乱才是真正的波涛汹涌。
尤其是物理学界内部,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是理论物理学还是粒子物理学,亦或者是量子力学,乃至经典力学的学者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句‘当下’最有可能实现的超光速航行技术,更是因为《探索·总刊》即将发布的《虚空场论》理论。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是比超光速航行技术更重要的理论!
几乎是在《探索》期刊正式对外挂载和销售《虚空场论》的第一时间,蜂拥而至的流量差点直接将整个官网挤爆。
与此同时,湘南,星城CRHPC机构的总部。
在某间办公室中,数名物理学界的顶尖大牛此刻正聚集在一起交流讨论着,脸上几乎都写满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通过描述正能量曲速泡理论,给出其度规形式:dscdt[dxv_s(r_s)f(r_s)dt]dydz,并解释如何通过引力场操控实现时空压缩与膨胀,以及能量需求的计算公式。”
“利用大质量的恒星扰动时空,进行近距离的超光速航行,基于时空对偶原理与量子引力效应,构造动态曲速泡替代传统引擎,仅需正能量密度.不可思议,这真的能做到吗?”
看着手中的论文,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即便是站在一名顶尖物理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他手中的这篇论文也已经无法用精彩来形容了。
真要说,或许用‘惊世骇俗’这四个字来形容更深刻!
不仅仅是论文中对常规物质与暗物质的描述和相关的概念,还有对相对论的‘质疑’或者说用重构来描述更合适一些,以及对人们认识中的宇宙概念的重绘、引力来源、宇宙之外世界的解释等等等等。
抛开那些以往被大众所常识的概念内容,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每一个新概念、新理论无一例外都在调整整个物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认知。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裂变、暗物质恒星、引力的来源、虚空场、虚空破缺、质量未解之谜、超光速航行技术、恒星级引力涟漪这些概念每一个单独提出来,都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初最伟大的物理理论之一。
而现在,那个人将这所有的所有,都聚集在了同一篇论文里面。
这份接近三百页的论文,毫无疑问已然成为了物理学界从古至今最宏伟的理论!
即便是牛顿的热力学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沙发对面,擅长规范场论和黑洞研究的杰拉德·特霍夫特教授的目光落在手中的论文上,棕绿色的瞳孔中流露出浓浓的兴趣。
“相对比你说的这些,我更好奇的是有关于超光速航行技术的部分,他打算怎么做,来实现这一技术?”
“而且,在涉及到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的部分,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对应的数学部分。”
“我不知道是他不想放到这篇论文里面,还是说他现在也没有完成?”
如果要给现存在世的物理学家根据学术贡献、奖项及领域影响力排个名,证明规范场论可重整化、全息原理、黑洞量子力学等成果的杰拉德·特霍夫特绝对可以排进前五,甚至是前三。
尤其是全息原理技术更是基于引力理论中的信息可编码于低维边界(如黑洞视界),这一思想成为弦论中全息对偶(AdS/CFT)的前驱。
坐在他的旁边,爱德华·威腾抬起眼眸,开口道:“应该是没有完成。”
对于他那个学生,威腾还是有些了解的。
在这种理论上的成果,如果解决了的话,他肯定会将相关的数学公式放到论文里面。
现在没有,那大概率就是还在研究中了。
闻言,杰拉德·特霍夫特教授抬头看向威腾,笑着开口问道:“你觉得这部分的理论如何?”
很清楚对方问的是什么的爱德华·威腾想了想,开口道:“没有数学部分,我很难评价。”
“不过.”
话语转折一下,他接着说道:“如果仅仅是从理论部分来看,至少现在我找不到什么漏洞。”
“另外他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扰动公式,但却给出时空曲率共振原理的核心方程。”
说到这,威腾的声音停顿了一下,翻开了手中的论文,找到了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部分。
目光落在理论部分的核心基础上,他接着说道:
“当人工施加的共振场Ψ的频率ω与天体背景曲率的本征模ω0匹配时(即ωω0)时空曲率会进入临界放大状态,形成可穿越的负能量拓扑结构。”
“如果光从理论来看,论文中的这份借助恒星进行超光速跳跃的技术是理论可行但工程难度极高的技术。”
“其基础依赖引力共振的精准操控,或者说依赖于大质量天体对时空的影响。”
“通过强引力场中临界行为与共振现象的耦合,在弯曲时空中求解具有周期性驱动或特定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再通过共振机制激发局部时空结构的临界相变,实现可控的类虫洞通道或曲速泡。”
“理论上来说这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我研究过量子场论与二维和三维流形微分拓扑之间的联系,你们都知道的,在我创造的‘拓扑量子场论’理论中,其中可观测量的期望值能够对时空拓扑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编码。
“这也就意味着在三维时空中,拓扑缺陷,如类时环路会导致因果律的改变,这种效应在TQFT中通过局部自由度(如传播点缺陷)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