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2)

深圳的五年,让身无分文的唐瀚民,摇身一变成了吴梁市里最有钱的人。

在唐瀚民独自打拚的过程中,他始终都希望能与林义夫象儿时一样做拍挡,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一起创出一番大事业。在林义夫眼里,唐瀚民确实是一位心怀国家,悯惜百姓,关心国事,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但林义夫却只注重自己的专业,保留着相关于“筑路、修桥、建大楼”的儿时兴趣。

1985年,唐瀚民就几次写信来劝林义夫下海,那时他工作的城建局也成立了三产公司,干部进三产公司做生意成为风气,但林义夫自认不是个生意人的料,回信坦诚谢绝了。

1992年,唐瀚民在海口生意上又有了作为,再次打电话林义夫,劝他下海,直接去海口,他俩拍挡共同成就一番大业。那时单位里也鼓励干部去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下海可以“停薪留职”,不会丢掉铁饭碗,随时还都可以回朝做官。但林义夫思考再三,还是谢绝了。

就是这几年,唐瀚民也没少劝他下海,而如今大大小小的干部辞官下海也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但林义夫没有动心,他还是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林义夫原是城建局管技术的科长。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吴梁市里处处大兴土木,本该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倒反成了一个四处奔走的告状客。

政府在整片整片搞建设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规划,没有环境评估,没有历史文化的保护,全凭着官员的一时兴致,指点着江山。林义夫位卑言微,无论他如何大声疾呼,都无人理睬,好端端的一个古城,被肢解得七零八落,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这一切政府又都是以“建设”的名义。

林义夫在给唐瀚民的信中曾经写道:“我现在总算理解了令尊为什么要拿自己头颅撞树,看到这些骄横恣肆、恣心所欲的官僚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我又何尝不想也一头撞死!”

1996年,中央一位主要领导视察吴梁时,对吴梁古城遭受到的破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有责任要保护好吴梁古城!”

此时,地方政府才紧张起来,急急忙忙地制定出了《吴梁古城保护条例》的地方法规,还专门成立了“吴梁古城保护和发展办公室”,任命了林义夫为办公室主任。虽然是亡羊补牢,但好在吴梁古城的核心位置老城区,因为牵涉到太多的居民和庞大的资金而改造和开发被一时搁置,尚未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吴梁古城保护和发展办公室,虽然是政府成立的智囊和管理机构,却是没有经费和实权的,十几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全在原单位领取,明摆着这是政府做出来的聋子耳朵。但一心想要有番作为的林义夫又岂肯图个虚名。办公室成立始初,先争经费,再争生杀大权便成了林义夫天天跑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

这次让他跑赢了,不仅财政给了专项拔款,古城保护和发展办公室还可以依据《吴梁古城保护条例》对城区的建筑开发拥有一票否决权,这在全国是个首创,新闻媒体好评如潮。

为了支持兄弟林义夫,唐瀚民在1997年8月28日他父亲的忌日,捐出500万元成立了公益性非营利的独立社团法人“吴梁古城保护和发展基金会”,林义夫是基金会董事局的终身主席兼秘书长。后来,每年的8月,唐瀚民都会以汉人集团的名义捐赠500万元。时至今日,基金会共收到唐瀚民的总捐款已高达3500万元。

每次捐款,唐瀚民都会亲自来,他说顺便也好看望林义夫。但这最后一次的500万捐款却不是他亲自送来的,而是委派了林羽煊和杜殚枫。林羽煊说是唐瀚民身体有些不适,就不自己来了。因为林羽煊说得轻描淡写,所以林义夫也没有太在意。

尽管唐瀚民再三交待对他的捐款不要宣传,但林义夫仍会按照惯例在《太湖晨报》刊登一条一句话的消息:“为了支持我市的古城保护,汉人集团特向吴梁市古城保护和发展基金会捐款500万元。”

自从掌控了这家拥有经济基础的吴梁古城保护和发展基金会,林义夫便开始有了实实在在的作为。吴梁市在1966年8月被毁掉的一大批文物古迹,由林义夫主持,一项项开始修复。

吴梁东门的文庙,是全国十大孔庙之一,是江南最著名的古建筑,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大成殿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雕梁画栋,粉彩浮雕皆为精美的艺术品,文革当年被拆被毁,早已面目全非。林义夫带领众多能工巧匠历时三载将其恢复原貌。

吴梁南门的文笔塔,由砖砌成,七级呈八面角锥状,各级檐下均画有精细的飞禽走兽、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古《吴梁县志》记载:“文笔塔……在西门外,夕照霞飞,如笔所描,气势恢奇……宋元丰元年建。”算来已有九百年历史。文革当年被革命小将们只用了一百公斤烈性炸药,就一下子轰倒了它。林义夫找到《吴梁县志》上的文笔塔图样亲自设计,在原址按原样重建了文笔塔。

吴梁西门的寄惠园是清高宗乾隆下江南时居住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乾隆手书石碑,文革当年统统被砸毁。林义夫请来福建惠安的工匠一一依乾隆手书石碑的照片,照旧样重刻。

吴梁北门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亲笔书写的“世家第一,至德名邦”牌坊,四柱三孔,高大庄严,老百姓俗称为“祖宗牌坊”。解放前一直是吴梁的标志,文革当年被革命小将们推倒,砸毁,埋进了臭水沟里。林义夫组织了专门的工程队重新挖掘出来,按原样再造。

老城区古运河岸边的崇文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距今已1639年,南朝梁武帝时,改为慧宁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改称崇文寺,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玄妙观、无锡的崇安寺齐名为“江南五大寺庙”,闻名四海。但在文革当年这里却成了一片废墟,因为恢复的工程浩大,重建的工作己历时六年,还尚未完工。

“不二祠”是江南最著名的祠堂,也是唐瀚民父亲含恨自尽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古老故事的出处,这故事已传遍了全中国,成为经典。

明朝万历年间,平民家吴氏生有一儿一女,大儿叫吴大,小女叫吴小。吴氏虽家贫如洗,却尽心爱护着自己的子女,对吴大吴小百般纵容、万般溺爱。

有一次,父亲在古运河里捕了几条鱼,可是家里却没有炸鱼的油,小小的吴大有办法,拿着一团棉花溜进油坊的油缸里蘸油,跑回家后从棉花里挤出了一?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