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汇楼今天新上两种菜式,并且将连续五天,每天推出两道新菜式,这个消息迅速传满整个镇上。
今天的新菜式便是蒸豆腐箱和炸五香肉。为了配合今天蒸豆腐箱的菜式,慧娘已经停卖蒸豆腐箱,只在恒源杂货铺售卖博味卷尖,并嘱咐伙计告诉客人,想吃原来口味的蒸豆腐箱,请到福汇楼。这一宣传效果真的不错。中午吃饭的时间,福汇楼已人满为患。
进入福汇楼的客人,有的人是蒸豆腐箱的常客,有的人是抱着吃吃看的态度,还有的人是福汇楼的常客,炸五香肉这道菜端上桌时,很多人吃惊不已,拖上面糊炸好的五香肉,被切成一片片,一圈金黄包裹着粉白,一片片煞是诱人,尤其是远远地便闻到它香味,让人忍不住吞咽口水,恨不能马上放入口中。
经过免费品尝之后,所有人均赞不绝口。
“人间美味。”
“妙哉妙哉……”
“还有吗?再来一盘。”
众人的夸赞声和点菜声响彻整个福汇楼。
成功推出新菜式,张程缘与慧娘相视一笑。
顾老板直接笑得合不拢嘴,很满意这种合作效果。
张大牛偷偷从后厨跑过来,看到此种场景,憨憨地笑了笑,总归没有辜负东家的厚望。
王掌柜则是记账收钱忙得不可开交,总算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这种热闹和忙活的场面,一直持续到福汇楼打烊。
打烊后,王掌柜把账本交给张程缘。
张程缘喊来顾老板一起看账本,一看到账本上盈利的银两数目,顾老板兴奋不已,三百三十两,除去工钱纯挣三百两啊,以前的福汇楼可从没有过日收入百两银子的时候啊。
张程缘则淡然一笑,预料中的收入。
慧娘接过账本看了一下,三百两,与顾老板平分,还剩一百五十两,这样她和夫君每月可进账四千五百两。
张大牛他们几个更是高兴不已,他们都涨了工钱,张大牛涨到每月七两,王掌柜每月六两银子,原来的大厨每月七两,剩下五个伙计每人二两银子。而且干得好的,还会有年终奖励。
福汇楼第二天新上的菜式是酥锅和蛋皮丝拌黄瓜。酥锅耗时长,要用六个时辰方能酥成。张大牛从半夜便来到厨房忙活。
他准备好白菜,猪蹄,藕,海带,带皮五花肉,葱,姜切块,选一只大锅,锅底铺一层厚厚的白菜帮,放入切好的猪蹄和葱姜,再铺一层白菜帮,然后是带皮五花肉,一层白菜帮,一层藕,一层白菜帮,一层海带,再加入酱油,盐,醋,白酒,糖调味,最后用厚厚的白菜封顶,盖好锅盖。起慢火,慢慢的“酥”,
当汤要沸出时张大牛从侧面把汤舀出,从顶端再加入。六个时辰左右,锅中原料渐渐下沉至锅沿以下,顶部白菜帮也变色,酥锅即成。
慧娘吩咐过,每天只做一锅酥锅,即使早早卖完也不能再做。
午饭时刻,食客们蜂拥而至,酥锅定量,每张桌子只上一盘,众人吃后,赞不绝口,五花肉滑而不腻,藕片软糯清香,海带香而不腥,猪蹄肥而不腻,纷纷再点,结果被告知,每天每桌仅此一盘。
蛋皮丝拌黄瓜清凉爽口,让人吃了还想再吃,这个菜不限量,结果每桌都点了两盘,有的客人甚至于打算再点一份带走,直到伙计指着墙上贴的横幅:“不能外带,谢谢合作。”方才罢休。
到福汇楼吃饭的客人除了点新菜式,也会点其他菜,原来的大厨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没有怨言,还笑得合不拢嘴。越忙,以后年终奖越多。
第三天福汇楼的新菜式是炸春卷和杂鱼汤,第四天的新菜式是酸辣肉皮汤和香肠,第五天的新菜式是拔丝地瓜和肉丸竹笋汤。
连续五天,福汇楼的生意天天人满为患,而且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好多附近镇上的权贵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为了吃几道新菜式,选择在镇上住下。
此种场景让顾老板笑得合不拢嘴,马上修书一封,告知主子如今福汇楼的生意如何好,请示要不要将菜式引进其他地方的福汇楼。
而慧娘和张程缘也把办免费学堂的事情提上日程。
此种场景,让镇上其他酒楼眼红。这些天,他们的生意惨淡,食客们全都涌向了福汇楼。
连续五天下来,张大牛、原来的大厨李大福以及店里的伙计都累得不轻,但他们心里美滋滋。
福汇楼打烊后,张大牛和李大福直接睡在了酒楼里,来回赶太疲惫。
“大牛,你看你累得那憨样。”这时候李大福还不忘调侃一下。
“哈哈……李大哥,说实在的,只要酒楼生意红火,就是累成熊样,俺也愿意啊。”张大牛躺下伸了个懒腰。
“哈哈……大牛好样的,赶紧攒钱,娶个媳妇,到时候再累,回到家往炕上一躺,马上有人伺候。”李大福家有妻小,今天打烊太晚,离家远,没顾上回家。
大牛脸一红,或许真该考虑个媳妇了……
------题外话------
亲们,喜欢文文的话,记得收藏哦,么么哒
第六十七章 恒心学堂
明天是张程缘回张家庄教孩子们识字的日子,他从家中拿了一百两银子,置办了桌案、书、纸墨笔砚等物品。并与送桌案的人说好,明天一块去张家庄。之后他又在镇上贴了几张告示,招学堂先生,每月二两银子。
慧娘不打算跟随夫君回去,酒楼里很多事,都需要她忙活。但她向夫君提了一点要求,“夫君,学堂的名字里,要带一个‘恒’字。”
张程缘点点头,微笑着说:“没问题,娘子,还有什么要求吗?”
“没有了。”
“娘子,要不我们的学堂就叫恒心学堂吧?”
“好。”
几句话,二人便定好了办学堂的事和学堂的名字。之后慧娘累得倒头就睡,张程缘望着娘子那疲倦的面容,微微摇摇头,叹口气,终究还是又让娘子劳累了。
次日
张程缘跟随送桌案的人一同到了张家庄,还没进村,便远远地看到孩子们在村口玩耍。孩子们一看到他,立马开心地喊道:“先生来了,先生来了。”
孩子们簇拥着张程缘,一起来到他家的茅草屋,桌案被安置好后,孩子们好奇地摸着。每个孩子人手一本书、一份笔墨纸砚。
等给孩子们上完课,张程缘便去了里正家。
里正一看到张程缘,立马出来热情地将他迎进屋,“阿缘,找大伯有什么事吗?”阿缘找他准是好事。
“大伯,我想与您商量一件事。”张程缘客气地说道。
“阿缘,你说就行。”
张程缘缓缓地开口,“我想在村里办个免费学堂,以后孩子们可以天天学识字。”
“好,太好了!阿缘,这可是一件大善事。你的意思是……每天都回来教孩子们?”里正激动地问道。
“不是,我出钱雇个秀才,来村里教孩子们。这是五十两银子,大伯,麻烦你找人盖个宽敞明亮一点的学堂。”张程缘边说边把银两拿出来放在里正手里。
“阿缘,用不了这么多银子……”里正只留下二十两,剩下的三十两顺势要放回张程缘手中。
“大伯,免费学堂盖起来,需要修缮什么的,都需要人手,这钱就放在您这里。以后孩子们的书和纸墨笔砚,我都会派人按时送过来,您看如何?”
“好,都听你的。阿缘,我替全村百姓谢谢你……”
“大伯,不要这样说,我也是张家庄出去的,如今挣了钱,便想着建个免费学堂。学堂的名字就叫恒心学堂吧,到时候我从镇上找人做了牌匾送过来。另外,我贴了告示,一招到教书先生,我便带他过来。”
“好,好,好。”里正激动不已。
里正目送张程缘离开。之后便召集村里的百姓,通知要盖学堂的事,“阿缘,要给我们盖个学堂,而且是免费的,书、笔墨纸砚都由他供给,以后孩子们可以天天学识字了。”
“好咧。”
“太好了!”
大家高兴地你一言我一语。之后在里正的号召下,众人,出人出力买料,没几天的功夫,宽敞明亮的学堂便盖起来了。桌案之类的,也从张程缘家里搬到了学堂里。孩子们高兴地围着桌案跑来跑去。唯独张二蛋站在一旁,仿佛有心事。
没两天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