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烈兀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又一个探子飞马赶来,跳下马汇报道:“报可汗,东边、东北方向出两支骑兵。 东北方向地骑兵身穿黑色盔甲,可能是南朝的玄甲骑兵。 东边的骑兵高头大马,正向我们压来。 ”心里还嘀咕了一句“他们骑的马有好多是我们良种的蒙古马。 ”
很明显,南宋的意图是为了防止他从东边流蹿,才部署骑兵。 旭烈兀感到南宋的包围圈给收紧了,也就是说南宋合围已到最后阶段,他的军队是生是死马上就要见分晓了。
“报告可汗,西边南边发现大量南朝军队。 他们的人数很多,比瀚海中的黄沙还要多,他们溅起地烟尘遮住了半边天空。 ”又一个探子报告。
北有赵良淳挡道,其他方向出现大量宋军,这意味着什么?旭烈兀不会想不到,象这样地大包围,按照兵法,宋军都是隐蔽前进,一旦他们暴露出来那就是说已经不怕给旭烈兀发现,说直白点:包围圈已经牢不可破!
第三卷 汴京篇 第七十二章 光复汴京(下)(2)
第三卷 汴京篇 第七十二章 光复汴京(下)(2)
时间在李隽他们的期待中一点点流失,他们原本期望城里会有所动静,可是半天没有动静,廖胜功和郑静和已经开始躁动了。 这两人一向以冷静沉着著称,要他们躁动,实在是难,可是这事的关系太大,若是炮击成功,忽必烈出了问题,其好处多得没法言说,由不得二两不怦怦心跳。
李隽浓眉一轩,道:“廖将军听令!”
“臣在。 ”廖胜功忙应道。 对于廖胜功来说,李隽下令必是有很好的应对之策,充满着期待。
李隽决然道:“命令火炮调整位子,对准城门轰炸。 炸开城门,立即攻城。 ”
立即攻城固然是好,要是蒙古人恼羞成怒,进行破坏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这点李隽刚刚就提到,廖胜功不无顾虑地提醒李隽道:“可是,皇上,要是鞑子破坏的话……”
李隽挥手打断他说下去,道:“正是怕鞑子破坏,我们更应该马上攻城,让鞑子来不及破坏。 记住,动作一定要猛,一定要快!”
廖胜功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马上就明白过来,道:“皇上高见!忽必烈遭到炮击,城里久久没有动静,必是为我火炮所伤。 即使没有伤到他,也是惊到他了,趁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攻城,一举攻入城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掉鞑子的军队,汴京也就可以完城归宋了。 ”
理是这个理,不过郑静和的表现却是与以往大不相同。 埋怨道:“廖将军,皇上要你攻城,你却来说明皇上地意图,这是哪跟哪,你这是在错失战机。 ”
廖胜功给郑静和提醒,一拍脑门,道:“对对对。 我真是高兴得有些糊涂了。 以往,我还象个样。 今天这是怎么了?老是唠叨个不休。 ”
“那是因为汴京光复在即,你心里激动。 ”李隽在心里点破廖胜功的举措。
一声令下,几个排炮打过去,城门就给轰得没影了,吊桥砸下。 宋军在廖胜功和郑静和的指挥下,象潮水一样涌了进去。
一百年前,宋室南迁。 是何等的仓促、悲凉,而现在宋军在李隽的统率下以威武雄壮之声威攻入汴京,想起来就让人激动,真有渊壤之别之感。
XXXXXXXXXXXXXXXXXX
汴京,我想熟悉两宋历史的朋友肯定是不会陌生,不过,要具体说出汴京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在中国历史上地地位,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汴京地处黄河之滨。 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是中原腹地的明珠。 据考证,其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了。 战国时期地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 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
据历史学家考证,最早在这里建都的并不是战国时期的魏国。 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历时一百五十七年,称为老丘。 商朝在此建都二十七年,称为嚣。 后皆废弃。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这里修建粮仓,取“启拓封疆”之义,故名启封。 到了西汉时期,为避汉文帝刘启的讳,改名开封,一直至今,这就是开封地由来。
在此定都的虽然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以及后来的金国。 但是最为让人想起的则是北宋。 之所以让人一听到北宋就想到他的都城是开封。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北宋积弱,把开封都丢掉了。 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光复,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让人扼腕地历史悲剧。
宋太祖陈桥兵变后定都于此,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九帝,共计一百六十八年。 两宋王朝积弱,让人很不满意,但是宋太祖还是完成了国家的基本统一,当然这些统一要把燕云之地、东北、西北、西藏以及新疆等地排除在外,宋太祖完成的统一大业仅仅是中原、江南、华南、西南这些地方。
就是这样,汴京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其盛况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得到很好地反映。 古人赞其为“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得起“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同时,开封也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史书赞其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由此可见其对外的重要性。
开封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出生在这里的历史名人众多,其中不乏千百年后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
以诡诈多智著称的张仪是开封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调教出地学生中四个最为有名: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 孙膑地围魏救赵之策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奇策,朋友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苏秦下山后求见秦惠文王,想以此说动秦惠文王,当时秦惠文王才杀了商鞅,对说客没好感,明知他有才也没有启用他。 苏秦一怒之下,决心与秦国作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山东六国连合起来对付强大地秦国,因为当时的山东门从最北边的燕国到最南边的楚国,象笔划中的一竖,故称之为纵,他的策略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地合纵之策。
秦惠文王后来后悔失去苏秦。 张仪在苏秦的设计下西入秦国,见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很欣赏他,重用他。 但是,张仪和苏秦之间有君子协定,一直不给秦惠文王出计,直到苏秦遇刺去世。 君子协定对张仪无效了,张仪才言“终于可以展吾之舌也”。 他给秦惠文王献上一条破除苏秦合纵之策的计策,就是连横之策。 意思是说秦国连合山东六国中任何一国,就可以破坏苏秦遗策,这个国家就是齐国。 到了范睢,把这一计策发展成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在使用这一计策,始作俑者。 张仪也。
开封出的另一个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是尉僚。 说起这个人,也许知道的朋友并不多,但是熟悉秦朝历史地朋友肯定知道他,也知道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卓越贡献。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功业最盛地两大帝王,秦始皇开创的是中国的统一格局,而汉武帝开创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代,文治武功达于鼎盛。
汉武帝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击破匈奴,安定北方边境。 纵观汉武大帝进行的长达三十年的战争。 可以说是他一手推动西汉地军事变革,也是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