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74部分

第174部分(2 / 2)

“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李隽开始点评道:“打仗不容易,这点没错。  能够打胜,不是我地功劳,是你们的功劳。  ”也不等牛远辉他们的反应,下令道:“去追。  ”率先跑在头里。

一千丁壮在李隽的带领下从后追去,他们初次上战场就有如此大胜。  对于他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无不是喜气洋洋。  精神振奋,个个赛似下山猛虎。

这些丁壮的脚力真的是没法说,他们奔跑地速度居然赶得上滚木擂石了。  蒙古军卒刚刚接受了最后一批滚木擂石的“欢送仪式”,他们就追到了,举起手里地木棒或是刚刚从地上捡起或是从尸体上缴获的弯刀对着蒙古军卒或砸或砍,一阵乱刀乱棒下去,蒙古军卒是哭爹叫娘。  连滚带爬地往山下逃,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就不是逃了,变成了滚,摔下山去还有不变成肉饼的道理。

蒙古军队是天下精兵,能征善战,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不会如此混乱,如此没有还手之力。  实在是那些滚木擂石让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三千人就有接近一半是给滚木擂石收拾掉了。  幸存者少有不带伤的,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他们地战意大受影响。

无论多么精锐的军队,一旦处于绝地,对士气、军心、战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也有不受影响的例子。  但那太少,少之又有,可以称得上特例中的特例,纵观古今中外的战史,这样的战例太少,屈指可数。

造成这种情况地一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有一个天才的军事统帅,伦多巴是个自高自大的庸才,哪里是天才,良将是他的对手李隽。  蒙古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  十成士气剩下不到三成。

反观这些丁壮。  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地地道道地农民。  但是他们士气高昂,精神抖擞,就连出气的响声也粗壮了不少。  蒙古军队给他们受过的罪太多了,此时是胜利与仇恨交织,冲击着他们的理智,还有不把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坚决进行到底的道理,一阵猛打,蒙古军卒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鲜血会激发仇恨,丁壮们想起蒙古人带给他们的苦难,血性发作,开始是杀人,后来就是虐尸,不把蒙古军卒的尸体打成肉浆绝不罢休。  一场大战下来,不知道有多少蒙古军卒遭了殃,变成了渗着血水的肉泥。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漫山遍野都是皑皑白雪,而白雪上点缀着不计其数地红花。  这红花不是别地,正是鲜血的颜色,正是蒙古人地鲜血给白雪以点缀,让白雪格外美丽。

XXXXXXXXXXXXXXXXXXXX

“哦哦哦,我们赢了,我们打胜了!”丁壮们在山脚下欢呼起来,挥着手里的木棒弯刀,高兴得又蹦又跳,好象在过年似的。

这些丁壮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他们付出的代价少得可怜,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却取得了消灭蒙古三千军队的战果,实在是不容易,要他们不高兴都不行。

蒙古军队带来的东西不少,吃的用的都有,现在全部成了李隽的战利品,李隽粗略估算了一下,肉干之类的食物有三万斤左右,对于急需粮食的李隽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但是,仍然不够一万人食用。

李隽绝对是个利益最大化者,稍一思索,马上就有了主意,把丁壮召集在一起,一百人一队,一共十一队,要他们马上去打秋风。  当然,不是打老百姓的秋风,是打蒙古人的秋风。

每一队派一名侍卫当队长,因为侍卫军事素质好,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强,而这些丁壮只打了一场非常便宜的仗,称不上战斗经验,这负责人自然是非侍卫不可了。

另外,李隽把缴获来的两千多匹战马也分成十二队,每队两百多匹,配备给每队,要他们带上去打秋风。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配马匹给他们不是要他们骑,而是帮他们驼运东西,隐藏在这后面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说尽可能多打秋风,能弄到多少好处就弄多少。  越多越好。  反正李隽的胃口大,不嫌多。

侍卫跟随李隽日久,明白李隽地意思,接受命令后高高兴兴地去了。  他们知道,李隽如此做法,无异于要他们放开手脚去做,他们哪会不高兴得要死。

安排好打秋风一事。  李隽马上派人打扫战场,把散落的武器。  粮食收捡回去。  至于蒙古军卒的尸体,就只有喂野狗一途了,不是李隽心狠不给他们收尸,而是根本就没有时间,李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非常清楚,这一战虽然胜了。  大批的蒙古军队肯定会跟踪而至,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他要先行准备,不能把人力、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

XXXXXXXXXXXXXXXXX

事实再一次证明李隽地判断无比正确,他派出去打蒙古人秋风的丁壮七八天之后就回来了。  他们之所以回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收获,而是大有收获,收获之多。  多得让人难以想象。  蒙古战马都是良马,然而李隽再次见到这些战马时非常惊讶,因为这些战马疲累不堪,驮运地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把战马都给累得不行了,都快倒下了。

李隽看见一幕让他觉得很有趣的现象。  那些战马驮运的东西一御下来,无不是欢蹦乱跳,高兴得象孩子,不住嘶鸣。  不用想都知道,他们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干苦力而高兴。

牛远辉见着李隽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人,要是马匹多的话,我们绝对不回来。  ”他们是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带不动了,不得不返程。

收获之所以如此丰厚,原因非常简单。  那就是蒙古人根本就想不到李隽在打了胜仗之后敢把丁壮化整为零去打秋风。  出其不意之下要想收获不丰厚都不行。

据参加这次行动的丁壮们后来回忆说:“鞑子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趁黑摸过去。  把他们杀了,把他们地东西装在马上驮着就走,一点也不费事。  ”

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侍卫,他们都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知道他们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动,等到晚上采取行动,蒙古人根本就没有防备,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们只找弱小目标下手,对于驻有大量蒙古军队,他们无法啃得下的目标绝对不下手。  因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是他们下手的目标,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户人家也是他们的猎物。  蒙古人占领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户不在少数,要找几个目标还不是小菜一碟。

对于这次行动,李隽非常满意。  最让李隽满意地是他们带回来的主要是粮食,侍卫们当然知道李隽最想要的就是粮食,自然是不会让李隽失望。  李隽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匹战马至少驮运了两百多斤粮食,两千多匹战马至少就有四五十万斤粮食。

这些丁壮真的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要战马驮运东西,自己也当起了脚力,每人都背的有粮食回来,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肩挑背扛惯了,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这就不下十万斤粮食。

光是这次行动,弄到地粮食至少有五十万斤,加上打猎所得,先前的节省,李隽掌握的粮食足以支持一个多两个月,李隽大大地松口气。

这次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评论就知道了。  忽必烈许久以后认识到这次行动的意义时是如此说的:“他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无论到哪里都会闹起事儿来。  镇压几个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给他一卷入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居然把这些农夫聚在一起不说,还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战地优秀军队,让我们在中原大战时吃足了苦头。

“说句实在话,要把用惯了农具地农夫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难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说还是在他那样困难地条件下,没有吃没有武器,就更难了。

“但是,他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这支农民队伍就变成了精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