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73部分

第173部分(1 / 2)

>    这门一开,问题就来了,一切都变了。  李隽带来的老百姓正在完成李隽交给他们的任务,那就是马上收拾东西,跟他们一起行动,因为他们得到警告:鞑子的大军正从后面追来。

其他的话,老百姓也没有说,太平镇的老百姓不会不知道后面的话就是:鞑子大军来了,你们也活不了,唯一的活路只有跟着他们一道行动。

太平镇的老百姓虽然恋家,但是性命毕竟重要,哪有不怕的道理,马上收拾起东西,跟着李隽他们出发。

李隽已经有了主意,就是要给老百姓们找到一个可以安身地地方,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一个根据地,经过权衡,最好地去处就是不远的伏牛山,一定要在蒙古军赶到之前进山。  同时,还要有足够多地人手,足够多的粮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隽充分发挥了他“廖作伪言”的本领,每到一处都要老百姓吼“朝廷打回来了,王师来了”,再派一些精明能干的老百姓去帮忙,要当地的老百姓跟着他们行动。

李隽摸准了老百姓怕蒙古人的心理,只要他派出去的人一说“鞑子大军就在后面”,由不得当地老百姓不跟着他们走。  是以,李隽的队伍好象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不出三日功夫就有上万人了。

李隽的话也不全是伪言,蒙古军队真的是跟在后面追,要是这些老百姓不跟着他们走的话,肯定是要遭殃。

蒙古人的反应也不慢,很快就集中军队从后赶来。  李隽派出侍卫带着挑选过的精明老百姓四处活动,给蒙古人制造假象,让蒙古人以为他们是向南去。

眼下正是回归热潮大起之时,蒙古军队真的以为他们会向南去,派人向南追去。  直到追不到人,他们知道上了大当,再回头从后追来,可惜的是已经晚了,李隽已经带着老百姓进了伏牛山。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六章 大战伏牛山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六章 大战伏牛山

伏牛山地处现在河南省的西南部,绵亘八百里。  西接秦岭,东连霍山,北望洛城,南临汉江,西北靠近熊耳山,地理位置极为不错,既是很好的藏身之处,又是很好的战略基地。  要是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北伐之时会给军队以有力的支援,正是从这点考虑,李隽才决定带领老百姓进山发展。

说实在的,李隽带领这些老百姓进山非常非常不乐意,带老百姓进山后会非常艰苦,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倒不是李隽怕吃苦,李隽这个战争英雄什么样的苦头没有吃过,哪会在乎这点苦楚,而是因为进山后没有住处不说,还没有吃的,再加上正是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朔风怒吼,吹在身上如刀似割,伏牛山是河南省最高的山脉,温度就更低了,其中的苦楚有多少不用想都知道。

但是,李隽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要是李隽放手不管,不用说那些老百姓肯定是死路一条,他们回到家乡肯定是给蒙古军队抓住吊死,那些自发回归的老百姓的下场也是如此。

这种事情李隽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决心拯救他们。  他救下的老百姓数量不多,只有几百人,再加上他派牛远辉他们从别处带来的老百姓也不过千把人,以此少得可怜的人数根本就无法与蒙古人对抗。

要是别人,肯定是无法应对,对于李隽来说就是别人认为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也有办法,略一审视。  李隽决定去伏牛山,把大本营安在伏牛山上。  进山地苦楚虽然多得很,但是总比等死强得太多吧。

李隽是个富有远见的人,他预见到蒙古军队必然会从后追来,蒙古军队最善长破坏,他们所过之处必然是一片废墟,他们必然不会放过他们所到之处的老百姓。  李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廖作伪言”。  把这些老百姓带上,一起进山。

群峰耸峙,千岩竞秀,万壑峥嵘,林木幽深,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伏牛山好象是用银子造就似的。  伏牛山的自然风光极其优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很好地旅游胜地,要是在平时的话,李隽肯定是会以诗人地心情来赏景。  现在,他根本就没有心思浏览美丽的山色,因为他要给老百姓创造生存的机会。

伏牛山固然是藏身的好地方,但是新来乍见。  没有住处,没有生活用具,要是不处理的话,冻饿二字就会要了很多老百姓的性命。

“牛远辉,你们去伐木造房。  时间紧迫,房子就不用造得中规中矩。  能够遮风挡雪就行了。  房子不要建在山岭上,也不要建在山坡上,那里的风大,会很冷,找地势低矮地地方造。  造好了就把老人,孩子,女人,病人安排进去住。  年青人,身强力壮的就先让让,最后再住进去。  ”李隽对牛远辉分派任务道:“这事。  你看着点。  灵活点处理。  ”

牛远辉万万想不到李隽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分派给他负责。  很是高兴地道:“大人请放心,我一定做好。  一定做好。  ”

牛远辉乍看之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夫,其实他挺有才干,做起事来很是机灵,这点李隽从他去联络那些回归的老百姓一事得到验证,他联络回来的老百姓最多,情绪也是最好,最是支持李隽向伏牛山退却的主张。  是以,李隽才把这个任务分派给他。

“丁大同,你带人去打猎。  我们人多,消耗量很大,能吃的全部猎获。  ”李隽对着一个四十来岁地汉子叮嘱道:“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出事。  ”丁大同是猎户,善长打猎,李隽才把打猎的任务分派给他。

一万多人进山,首先就要解决吃住两件事,住还可以凑合着,吃就不能凑合着了,人要是不吃饭,只有饿死一途了。

并非没有粮食,李隽采取的是能带走的就全带走,一万多人进山还是带了差不多十万斤粮食,但是十万斤粮食对于一万多人来说,根本就顶不了什么事情,放开肚子吃的话,只需要几天就光了。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面临的局势是何等地凶险,不得不预为筹谋,一到山里就派人去打猎。

伏牛山的飞禽走兽很多,要是打猎打得好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条筹措粮食的好办法。  当然,这有一个困难,就是在冰天雪地里打猎,收获恐怕不是太好。  其实,冬天打猎有冬天打猎的好处,好多动物正在过冬,用现在的话说是在冬眠,不会乱跑,有经验的猎人会很容易得手,收获反而更大。

李隽这话说得很是关怀,好象亲人在叮嘱一样,丁大同这辈子还没有听到过如此随和的叮嘱,很是感奋,道:“大人请放心,小的其他本事没有,打猎的本事还是有一套,丁大同向大人保证,绝不会饿死一个乡亲。  ”

他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地猎手,他信心十足地说出这样地话,李隽放心了不少,非常赞许地道:“那就全拜托你了。  ”

“大人等着瞧就是。  ”丁大同手一挥,带着狩猎队伍出发了。

李隽望着丁大同他们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回目光,对身边一个五十多六十岁地男子道:“姚大伯,就有劳你带人去伐木,做木钉竹钉,把上山的几条道路全插满。  这事有关万多乡亲的性命,还请姚大伯用心。  ”

非常明显,李隽他们在伏牛山一落脚,蒙古军队马上就会赶来镇压,要是不预为准备的话,蒙古大军一到,万多百姓必然是惨遭毒手。  李隽才决定在上山的几条重要通道上插满木钉竹钉,再积存些滚木擂石。  蒙古人要是敢来地话,准叫他们好受。

这个男子叫姚守依,是山中的樵夫,对伐木之事极是熟悉,很有经验,这种事情自然是非他莫属了。

姚守依非常感奋地道:“大人,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决不出问题。  ”顿了顿,才道:“我姚守依活了大半辈子。  都在给鞑子做牛做马,从来没有过上一天人过的日子,现在大人给我机会做人,我一定好好做一回人。  乡亲们,走咧!”扛着斧头,带着人去了。

在蒙古铁蹄下,做牛做马的又岂止他一个人。  李隽很是感叹他的激奋之言,叮嘱道:“你们要小心点,要平安回来。  ”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