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彤拍拍袁书芳的肩,“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说完转身爬上床睡觉去也。
“我看好你和杨明杰。”许郁宁对袁书芳眨了眨眼,“夫妻间不是光有爱情就能组成一个家的,再浓烈的爱情也有变淡的一天,而你和杨明杰的性格更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类型,细水长流更适合你们,所以你们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上前一步,握住袁书芳的手激动道:“小圆子,你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袁书芳对她翻了个白眼向自己的床铺走去,“我睡觉了。”
十月底,实验室收到了陈教授和方教授从昆仑山传回的异象影像: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狼、狐等各种野生动物四处狂奔,似乎大难临头,然后听到一阵猛烈震耳的轰鸣声由远而近,西金乌兰湖涌起层层巨浪,浪高达2米左右,浪花拍向湖岸,溅起团团白雾。
实验室的十二个人面面相觑,这就是震前异象?
看着投影上定格的浪花拍打湖岸的画面,袁书芳摸摸下巴道:“果然呢,比起人,比起科学,自然界的自然生物更能明确感知各种危险的到来。动物反应这么剧烈,估计地震的发生就在这段时间了。”
“真想亲眼去看看啊,我们根据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推断出的震发时间是在十一月四日至二十日之间,震级大概在6。5M~7。8M之间,但是地震的深度、震源、震中以及波及范围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根本无法确定,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张同很想去可可西里,想亲眼验证自己的实验推论。
“不知道教授他们那边计算出来没有,如果计算出来就可以通知昆仑山附近的人们具体防范。”俞彤一脸严肃,“陈教授他们虽然没说那边群众和政府的反应,但是想也知道,很多人肯定不相信教授他们的结论,希望震前防范工作和震后抢救工作能准备的充分些,不然苦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震前防范工作?俞彤的话让袁书芳心里一动,或许……或许她找到了让汶川地震损失最小的方法,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她的说话能力还不够。
十一月十二日,袁书芳等人又在办公室收到了一组卫星影像:109国道沿线的电线杆上,平日傍晚蹲满了红隼、褐背拟地鸦等禽类,而在最近几天里一只鸟也见不到;野牦牛往年初冬分布于保护区的种群数量不超过400头,而最近几天,库赛湖以南、五道梁西北地区野牦牛大量密集,最大的群体上千头;藏原羚一反过去的温驯,发了疯似地四处乱窜;成群结队的藏羚、藏野驴、藏原羚以及小型哺乳类动物都争先恐后地沿青藏公路向东迁徙。
十一月十四日下午五点二十七分,实验室里正在和方教授进行视频对话的时候电脑屏幕一阵剧烈闪烁,两秒后方教授的影像消失无踪,电脑上由卫星传回的数据正在剧烈变动。
实验室的十二个人同时站起身紧张地看着电脑上变动速度已超过肉眼能分辨的数字,心里一阵紧张,地震已经发生了吧?
大家焦急地在实验室里等待,晚上八点左右,袁书芳等人终于用手机联络上了陈教授和方教授,然后得知那边所有的研究员都无碍,地震发生在北纬36。2度、东经90。9度的昆仑山口西,属无人区,暂无人员伤亡,地震震级被确定为里氏八点一级……陈教授最后说:“孩子们,这一次你们的功劳最大,要不是你们心血来潮要来可可西里探秘,要不是你们想去攀登玉珠峰……你们偶然的行为为地震科研带来了新的道路,孩子们,作为老师,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挂掉电话,实验室里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紧接着一阵快要闹翻天的欢呼声响起,“我们成功预测了地震啊,成功了。”俞彤双手紧搂着袁书芳的脖子又哭有笑。
“嗯,我们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袁书芳含笑带泪,她心里的紧张和激动已经不能用言语形容,但是她知道她离未来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这是我们大家的成功啊,同志们,欢呼吧!”顾不得男女之别,十二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此刻,只有拥抱才能表达他们对成功预测地震的开心和自豪。
地震之后陈教授和方教授没有回学校,而是留在那里继续研究,而且国家地震局的科研人员以及国外的科研人员也都一窝蜂地往可可西里跑,这次地震之后的遗址会为地震构造背景、成因、青藏高原内部运动学、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更为完整、珍贵的数据。
袁书芳等人再次感叹他们现在为何不是研究生,那样他们也可以去地震区收集数据。不过袁书芳也只失落了几天,之后就和伙伴们忙着把之前收集到的资料归类整理成册,等忙完这一切后时间已来到二零零二年的一月——研究生考试时间到了。
信心十足地参加完研究生考试,袁书芳又精神十足地开始准备写毕业论文了。
大学近四年时间,袁书芳看的关于地震方面的资料数不胜数,中国的、国外的,大家都说地震属自然灾难不可预测,可事实是很多地方地震之后当地人就会有人回忆起地震前兆,那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可是人们忽视了它;地震预测不是单一专业的研究,而是涉及地理、地质、物理、大气、环境等多专业的配合,再配以现代的科研方法和科学仪器,或许成功预测地震将不再是谣言。
提起笔,袁书芳为自己的论文题目定为《论地震预测的可行性》。
五月初,因为大四毕业生该交论文初稿了,陈教授和方教授把自己的科研任务交给同事后就回科大了。两人回来后要向学校作报告,要去北京中科院作报告,最后还要去国家地震局晃一趟,总之,等袁书芳拿回陈教授帮她修改的论文初稿已是六月初。
七月的论文答辩,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有七个人获得了优秀,占本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特别是袁书芳、俞彤、张同的论文,三人论文里提到的问题引起了参加答辩的老师的深思,那些个老师中有两人是中科院的院士,论文答辩完后两位院士亲自邀请袁书芳三人去中科院深造。
“刘院士,王院士,我和袁书芳已经考过了中科院的研究生考试,今年八月份我们就会去贵校报到。”张同一脸傻笑,虽然已经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班,但是能得到中科院院士的亲自邀请,光这份荣耀就让他高兴地快要飞上天了。
“那这位俞彤同学呢?”年过半百的刘院士亲切地看着俞彤。
俞彤恭敬对两位院士鞠了一躬,“刘院士,王院士,我今年错过了研究生考试,明年的八月我一定会去中科院报到。”
“俞彤同学,今年八月和你的这两位同学一起来中科院研究生班报到吧,我和王院士今天在这里把你直接录取了。”刘院士像个慈祥的爷爷一样对三人笑了笑,然后和王院士轻声说着什么走远。
“小彤?”袁书芳担忧地看着双眼失神的俞彤,小彤家里早就为她定了亲,她现在说要继续读研是要和她家里人决裂吗?
“俞彤,你一向是个有主意的人,不论你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会支持你。”张同也是上海人,他的父母都是搞科研的,家庭条件很好,所以对俞彤和俞彤的家庭都有些了解。张同对俞彤是即同情又敬佩,同情她有那么一个食古不化、看不起女人的父亲,同情她被她父亲当作赚钱的工具,同情她有钱却体会不了普通人的自由和快乐;佩服她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却没有失掉自己的本性,佩服她有一颗坚强而善良的心,佩服她在专业上的谦虚和严谨……想到这里,张同突然扬眉轻笑了下,理工科大学里一般都是男生充当领军人物,但是在他们班上,领军人物却是袁书芳和俞彤,一个十八九岁的年纪却老成稳重的不似年轻人,一个比影星还漂亮但在不熟识的人面前冷得像块冰。两个外表纤细柔弱的女孩,班上所有人却对她们由衷佩服。“俞彤,从大一到大四,每次实验都是你我、袁书芳三人一组,我希望以后的每次实验都是我们三人一组。”
“小彤,顺从你心里的决定吧。”虽然很舍不得俞彤离开这个探秘科学的圈子,但俞彤有俞彤的路要走,“不论怎样,只要小彤你生活到幸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