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我的自习你帮忙上一下,好不好?”
“明晚……”吴雁南犹豫了,按说没理由拒绝人家,可是,明晚,要去上香,这愿都许下了呀。
“怎么,你明晚也有辅导吗?”
“辅导倒没有,可是我明晚要去赶大山庙会。”
“你也去啊?”
“怎么?你让我上晚自习就是要去大山吗?”
“是。”
“往年去过吗?要去就得连续去三年的。”吴雁南说。
“往年没去过,去三年可以,大孝就得三年呀。”
“什么大孝?”吴雁南惊讶地问。
“我父亲去世了。”
“啊?什么时候?”
“就是你让我上晚自习那天晚上,八点多钟。”
“那,他临老的时候你不是没在他跟前吗?”
“是。”石德厚的声音有些哽咽。
“这都怪我,可你明知道——”
“我知道他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但怎么也想不到就会在那个时候,唉。”
“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是想到大山为父亲的灵魂许个愿,让他安息吧?”
“是,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带那么多课。”
“别自责了,德厚,生老病死,人力是阻挡不了的,就像何书章,钓鱼的时候被电打死了。人就是这样,生的时候可能感到很自然,却不能接受别人的死亡,也许临到自己百年的时候,死不过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愿老人家到了那边能得到安宁,至少我想,他不会再饱受疾病的煎熬了。就像何书章,他虽然才三十六岁,但他的精神那么忧郁,死对他来说也能算是一种解脱,至少他不会再让‘借调’这个混蛋词语揪他的心了。”
“啊,我听错了吗,吴雁南,你再说一遍,被电打死的人是谁,何书章吗?”
“是的,比你父亲早走几小时,希望他的提前出发是为老人家带路啊。”吴雁南的眼泪掉了下来。
“呜呜……”他听到听筒那边石德厚又一次的哭声。吴雁南也不解劝,就那样把听筒握在耳边,听那男人哀哀的啜泣,觉得仿佛是来自天国的祈祷。石德厚啊石德厚,你这一次的眼泪是为何书章流的吧,毕竟,你们一块来的城关,你们并肩战斗了三年。此时你的心情,我能了解,那是真正的兔死狐悲的感受啊。
“明天晚上我们谁也别上课了,烧香的时候,多买一把,给老何也上一柱——吧。”石德厚带着哭腔恼怒又悲伤地说。
“不上了……”吴雁南喃喃地放下了电话。
吴雁南挂了电话,转回头,发现梅思月已经歪在床头上睡着了。是啊,丈夫从老同学的死中所受的间接的打击,让这个要强的女人也日夜担心着。她从不在丈夫面前流露什么不快,但夜晚的睡眠总是不那么深入。这不,听着丈夫长时间打电话,她的神经再也坚持不了,便向瞌睡妥了协。
第四十章 许愿拜佛
一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小雨渐渐住了,天上还布满乌云,看不见一颗星星。王文彬开了车载上吴雁南、白娟和梅思月驶上了西去西山的路。
吴雁南感慨万千,十几天前的晚上,也是这从这条路上,他一路想像着何书章悲惨离世的惨景,一面迎着秋夜的残月西去。今晚,他竟又走上了这条路,目的地依然是那座大山,但目的已经改变。他不是佛教徒,他知道许多去大山的人都不是佛教徒,但他们的心情是像佛教徒一样虔诚的。他们会不远数百里,冒着阴雨天,来上香,磕头,许愿,然后把所有自以为得到的收获带回家,期待来年如他们所许的愿望一样兴旺发达。当官的求官,经商的求财,老人求长寿,孩子求平安,青年人求发展,光棍汉求婚姻,不孕妇求生子,总之,只要你在生活里还缺少什么幸福,你就在这一天到大山上来吧。所以每年的这个日子一到,三天之内,大山就是不夜的大山了,就像人们常说的不夜城一样。
这一次也是如此,不要说是下了雨,就是大雪封山,也不可能封住虔诚的朝拜者。吴雁南一行刚到西山镇,车就进不去了,只好停下来,在一个临时停车场里交了二十块钱,然后四个人开始随着人流朝闪着远方的火光走了。
“还有多远啊?”吴雁南听到有人这样问。
“五六里。”又有人回答。
“这么远?”
“五六里还只是走到山脚下呢,还要爬山呢。”
“年年都是这样吗?”
“年年都是。”
“哦。”
“你就走吧,这是大山奶奶考验你的诚心呢。”
于是,说话的人加快了脚步,走到前面去了。
吴雁南转了头看路的两边,之所以离山这么远车辆就进不来,一是因为行人太多,二是因为本来就不宽阔的路面,边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空出的稍宽的地方,早已搭好了红色的帆棚,里面的台子上摆满了香烛纸炮什么的。靠山吃山,西山镇的人把这句名言算是诠释透了。
“我们要买香吗?”白娟问。
“远着呢,先走吧,到了山下有的是。”王文彬说。
又走了一程,两个女人便有些吃力了,男人只好拉着她们的手。脚下有时是突起的大石块,石块小的低洼处,总是布满了泥泞。吴雁南就把梅思月的手牵得紧紧的,夫妻俩在前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彼此必须相帮着才能前行。
终于到山脚下了,不得不令人惊叹。那里有一片几平方公里的平地,平地上较有规划地搭建着高大的凉棚,灯火通明,宛如县城里的交易市场。人声也喧哗得厉害,人群拥挤得厉害,四个人不敢再分开,白娟拉住了梅思月的手,这样,大家便相互拽着往里进了。
穿过“交易市场”,又走了一段比较长的路,便看见了一条横幅,上面写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横幅下面是一堵长长的栅栏,只在左侧开了个小门,小门旁边有一间阁楼似的小屋,小屋的窗口上方挂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售票处。”
“到了,你们俩在这别走,我跟吴老师去买香和炮。”王文彬见人特多,路特滑,就叮嘱两个女人说。
两个女人答应后,男人就去了路边的货摊,买了一大包敬神的东西,又返回来,吴雁南赶紧抢在前面去买门票。门票买来了,递给王文彬的时候,王文彬也递过来二十元钱。
“这是干嘛?”吴雁南不要。
“那不行,到了这里,各人都得花各人的钱,否则大山奶奶分不清谁是谁呀。”
这话倒似乎有理,吴雁南就把钱装进了口袋,四个人拿了门票,一看,都觉得制作得满精细的,就像大城市公园的门票一样,上面也写着话:“替父母求生净土始言大孝,为自己广种福田方报佛恩。”由此就可以知道,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多长时间,人们在策划每一年的庙会时,都在不断地进步。
刚要进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