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暗黑大宋 > 第569部分

第569部分(1 / 2)

>

但这一点,王巨真不大好说了,也许辽国那个好玩的皇帝,看到宋朝得到西夏,并且安定下来,也就算了。有可能高滔滔发神经病,因为章楶与自己关系好,上位后便立即将章楶贬到那个旮旯里,在高滔滔身上,什么神奇的事都能发生的。

“会不会有点冒险?”韩缜迟疑地问。

“如果这个时候,又是章质夫率兵,还称得上冒险,明年我也不要伐夏了。而且经过这次削弱,如果府麟路再成功的话,明年我伐夏会变得很容易。”

这个真的很关健。

速度越快,辽国越就来不及反应。

而且速度越快,兵费就越少。

那么后面的安定,以及镇压叛乱,于阴山修建关防的费用,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若是在这样宽赋税的情况下,又没有加任何赋税,就将西夏拿下平定,宋朝文治武功将会达到巅峰。

“总之,这是一次很不错的机会。”王巨又重重说道,至少现在西夏国内一团糟呢,如果再次击败西夏人,西夏国内更乱了。

“而且章质夫手下正好有一群精兵猛将,我还没有来得及调动,还在泾原路内。”

“那就好,”韩缜终于赞同。其实他不赞同,也得赞同,只是王巨选择的这个交战位置有点让他感到不安罢了。

“韩公,许公,但今天的事,切莫对外人传言,朝中有的人已经变了味道,为了打击我,什么事儿都能做得出来。”

“是啊,这些人不是君子不君子了,而是暴戾。”韩缜叹息道。

小小案真相揭开后,不仅让朝中许多大臣感到恶心,连外面的百姓都感到了恶心。

韩缜又说道:“实际论爱民,有几人能及太保之。”

朝会上三司一组组数据,都将韩缜惊呆掉了,这两三年,朝廷居然让出这么多钱帛用之惠民。

王巨笑了一笑,韩缜还是不行哪。

不是朝廷让利多少,而是在这些政策下养活了多少百姓。

如果仅是让利,仅凭借那个三千一百万基建,几乎就可以免掉了全国所有百姓一年的两税。

是几乎,这个三千八百万,实质不过三千万贯,甚至可能还不足。

但真的免掉了,许多隐形开支便一起浮现出来了。一旦真的免掉,那不是三千一百万贯,可能得花四千万贯!

不过国家大了,都一样,那怕后世的美国,真的认真计较,同样会查出来一个个大窟窿,除非如同坡国,那屁大的地方,治理起来很容易的,说不定还能保持着廉洁高效。因此在王巨心中,只要别搞得太过份,比如数额外太大,做得太明显,那就行了。

其实就是三千八百万,这个数字也少得可怜,因为它还包含着两广的几百万两(银子)匹(绢布棉布),特别是广南西路,王巨带来的变化,如果将这个去除,几乎都恢复到了宋太宗时期的两税数量了,但那时宋朝有多少人口?

但王巨没有这么做,为何用于基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是这个基建带来的变化,银行司与宅税全免等政策,在这两年多时间里,造就了多少作坊出现,它们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商税,更重点的也养活了许多百姓。

这才是王巨最看重的地方。

两相结合,这才使得许多官员感到不少百姓实打实地变好,也使许多官员渐渐倒向王巨。

其实时间还是短了,那怕再给王巨一年时间,王巨就敢正式对苛捐杂税下手,再拿出一千来万用于基建水利,那么宋朝会变得更好……

不过就是赵顼再三挽留,王巨也不敢赌了,因为正月下旬,赵顼又病了一回。

只要赵顼一病,王巨就担心……

还是早点将西夏拿下吧。

这个作战计划必须要保密的,但必须向一个人通报。

“韩公,许公,我们见陛下去。”

赵顼看着地图也略有些迟疑:“山外,不好占啊。”

“陛下,当然不好占了,否则臣当年也不会放弃盐州,种谔拿下银石夏宥数州,随后丢失了。但此战非是占领的占,而是战斗的战。”

“浅攻?”

“不能算是浅攻了,得算是‘中攻’,不过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不是占,而是战,赵顼也就放心了。

随后王巨回到中书,立即写了一封信,快马送向渭州,同时又用快马陆续就近,从陕西调拨一种物资,火药。

又一场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王巨则骑马去了利民监,这是最后一次帮助沈括了。

来到利民监,沈括正趴在那个大机车头上发呆。

“存中兄,在看什么?”

“太保啊,还是不行啊。”沈括叹了一口气,造是造出来了,可在利民监搭建的这个摸拟场地上,只跑了几圈,便坏掉了。

现在制造机器,越大越难造,技术要求更复杂,而且对铸造工艺要求也变得高起来。

还有一种,那就是越小越难造,因为精密度跟不上来。

就象钟一样,现在能制造出来摆钟挂钟,但休想造出来一只怀表。

“存中兄,莫急,我来对你说一件事。”

“请说。”

“如果我要求更精密的纺织机器,你能否办到?”

“精密到何等地步?”

“比银行司那个织机还要精密一点。”

“这个可以的,”沈括毫不犹豫答道。

这不需要特大型的机车,彼岸已经研究了相关的技术,后来沈括到了利民监后,又陆续地对各个工艺做了改进,虽然还不能用在三门峡运输上,但再次改进纺织机器,已是水到渠成了。

“那就行,你带着工匠进行改进,正好我还没有走,我替朝廷购买三百万贯的机器,然后运到南方。”

“朝廷啊……”沈括喃喃一声,不是他不愿意替朝廷办事,而是担心那些私人契股会生气。

“以市价购之。”

“这怎么可以呢。”

“它也是当时说好的,利民监必须在闲时,以成本价替朝廷铸造或冶炼相关物品,但不是以成本价出售成品机械,况且木棉司也需要这些机器。”

棉花这几年普及很快,都快普及到了长江江南岸。

所以木棉司堵也堵不住,棉花价格进一步下跌,木棉司利润也在下跌,正好祖阳发明了新式织机,王珪看到有私人用这种织机织棉花,于是也订购了大量织机运到了南方,棉花变成了棉布,不但产生了附加值,也节约了运输成本。这才勉强将木棉司的利润维持住了。

但随着棉花进一步普及,这个利润又开始下降。

不过这种情况,当年王巨就预料到了。

如果用蒸汽机织机,取代原先的手工织机,织布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又能将木棉司的利润维持数年之久,甚至暂时性能提高不少。

沈括担任过三司使,也立即醒悟过来,他责怪道:“太保,为何原来不说哉?”

“原来的机器技术能行吗?且不说成本更高,使用寿命也短,而且损坏率也大。如果不是我即将离开朝堂,我还要拖一拖。甚至后年在朝堂上,也必须拖到后年。”

“这边是朝廷的,那边也是朝廷的……存中兄,你会意吗?”

这样一说,沈括如何不会意,而且另一边是完全属于朝廷的,这边只有一半属于朝廷的。

王巨又说道:“而且朝廷大规模的采办,等于是替利民监做宣传,如果质量跟不上来,必有许多人责怪朝廷。”

“那这个机车……”

“这个机车慢慢来吧。”

“太保,你马上就要下去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