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暗黑大宋 > 第557部分

第557部分(1 / 2)

>

萧关若是占领意义重大,想要伐夏,比如宋朝大大前年伐夏的五条路线,无论是种谔的北二路,或者李宪的西路,都有些远了。最近的就是泾原路与环庆路。

环庆路因为王巨占领了部分横山,距离更近,但到达灵州也有三四百里之遥,三百余里也不算远,关健这一路多是盐泽盐碱地,补给十分困难。这才出现大量民夫随军而行的状况。

然而这样,无疑是很危险的。

或者从泾原路出发,那么得从镇戎军步步向前推移,那是刘昌祚的,如果是一般庸将,推到萧关,恐怕就推不动了。

如果萧关拿下来呢?

萧关以南是峁梁地形,但过了萧关,多是一马平川之地,前面就是鸣沙城,鸣沙城下去就是灵州,那无疑对西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但为何平夏城大捷后,宋朝没有向萧关推移?主要是离前线太远,群众基础薄弱,又孤在敌境,萧关地势又如此的重要,弄不好就成了永乐城之战,即便不是惨败吧,如果牺牲惨重,也不值得了。

因此第一步还是平夏城,大捷后派游骑于天都山活动,拉拢附近的羌人部族,同样也拉拢了部分萧关以南的各部,不过为了迷惑敌人,主要还在天都山周边活动。

但有了这些拉拢与接触,就会有部分部族倒向宋朝,并且平夏城之战后,西夏更为困窘,也为拉拢各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后方又有诸堡砦支援,已经不再是孤城立于海外了。

所以有了风雪定天都一役,一是极大的震慑,二是消耗了大量的夏军兵力。

随着宋军踏着冰雪,出胜羌砦,浩浩荡荡的来到萧关城下,火炮齐鸣,无数虎踞炮不断地发射着,仅是三天,萧关主将看到没有救兵到来,不得不率部投降。

赵顼看到消息,喜出望外。

西夏崛起,是踩着无数宋军尸体上位的,先是定难四州,后是盐州,再后是灵州,再后就是萧关,甚至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六盘山。

所以收复萧关,对宋朝意义十分重大。

当然,现在只能说拿下,得熬过西夏发起的攻击,明年开春周边连筑上数个堡砦拱卫,萧关这才能真正属于宋朝。

不过现在西夏哪里能抽出重兵,将萧关反攻回去?

并且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因为风雪定天都收获巨大,再加上韩韫捣鼓贺兰石的获利,牺牲也不重,因此这一战,几乎都罕动用了国家钱帛方面的支持。

延和殿内,群臣面面相觑,不过欣喜者多,无语者少。

确实,这些年论敛财的本领,王巨不及王安石,国库积余十分缓慢。

即便国家财政收入,也略略下降,包括云南两路与交趾路,也包括银行司与齐商税所带来的收入,也不过一亿八千万左右。

但莫要忘了,国家这几年执行了多少惠民的政策,而且连续的两次大型战役。

内治、财政与武功,几乎都达到了宋朝的巅峰!

所以有许多大臣不由地看着王巨,眼中闪过了尊敬的光芒。

不管王巨有多少缺点吧,然而这份才能,绝对能媲美千古以来的各个贤相了。

王巨说道:“陛下,勿乐之,以章质夫之才能,只有朝廷不掣肘,连破西夏,也不足以为奇。臣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天下户数。臣为参知政事时,曾让户部核计天下户数,云南两路与交趾路户数是九十余万户,余下的一千七百一十余万户。其中主户是一千二百二十六余万户,客户是四百九十余万户。但今年云南两路与交趾路是一百三十八万户,这三路粗定,也不用管,再到其他诸路户数,主户是一千二百八十余万户,客户是近六百万户。也就是原有的户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户。”

王巨这几年弄走了多少户,大家都不清楚,因为有许多是流民逃户,所以无法统计,但皆知道最少弄走了二十多万户。

还有两次惨败所带来的伤亡,就是这样,宋朝仅仅五年时光,就增加了一百六十万户,实际王巨想想也无语,至今彼岸去年冬天的统计不过一百五十万户!而且每户的口数可能比宋朝的口数要少。

但这个王巨无奈了。

然而通过这个对比,大家心情还有些沉重的。

这是不断地迁徙以及两次惨败所带来的牺牲,若是没有,如今宋朝人口膨胀到什么地步?

“诸公,也意会到我说什么了吧。也不要指望彼岸,陛下,虽然臣无能,大宋许多弊端看到了,却没有智慧去解决,但勉强还算是称职。至少在臣主持下,这些年贫困百姓负担减轻,因此主动愿意前去彼岸的百姓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证明,说明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百姓越来越少了。但就是多,彼岸也不愿意接受。”

“因臣建议之下,彼岸将大量金银搬到我朝,以至彼岸经济无比的空虚,甚至彼岸银行里的本金都搬过来了,大家战战兢兢地维护着银行的信誉,并且各商贾又将大量坑矿作坊,一起便卖给先富起的百姓。但因为金银调动得太多,彼岸经济十分困窘,所以臣才提出一个三千万,对我朝有利,但对彼岸不是一件好事,它透支了彼岸未来的贸易。然而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周转起彼岸的经济。但只有这一回了,下回臣如果这么做,彼岸所有商贾对臣反感,臣就无法对他们施加任何影响了。臣对他们有恩,他们也在报恩,但这个报恩总有一个了时!”

这是半真半假之语了。

但确实从明年起,彼岸再也不会象以前那么大幅度支援了,并且也确实影响了彼岸的发展。

不过这样说一说呢,能进一步减少大伙的疑心,特别是赵顼的疑心。

“不仅是捐助方面,也包括迁徙百姓方面,彼岸是商贾创出来的天下,他们就是以利为目标,迁徙百姓用意也是为利的,不过现在百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对百姓没那么渴望了。再加上朝廷有许多士大夫疑虑重重,他们也不乐意大规模迁徙百姓了。所以这个人口膨胀的危机,越往后越严重。”

大伙脸色同样沉重。

如果包括南方三路,那几乎是两千万户了。

这个一户多少口百姓,后世的砖家往往以一户五口计算,敢情他们以为古代是计划生育的中国呢。

且看这些记载吧。

“蜀民岁增,旷土尽辟,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即转死沟壑”。巴蜀一户十几口人!

“唯借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也”。陈旉《农书》指的是四五等贫户,一户以十口人计算。

“三人共一碗灯,通夜纺绩衣鬅鬈,八口同半间屋,煮糒椎米常不足。”穷到这地步了,一户还有八口人。

“(苏颂)在馆中时,雇得一婢。问其家何为?云住曹门外,惟……石莲。问一家几人各何为?云十口皆然,无他业。”一户十口人。

即便经过元蒙催残后的杭州,“都市的户数大略三十万,人口约一百五十万”,一户仍达到了五人(马可波罗游记)。

究竟宋朝一户平均多少口,王巨也不清楚,但通过迁徙的赤贫百姓就能看出来,这些人都穷到了极点,甚至还有亲人留在内陆,一户还超过了五口之数。

因此王巨估计宋朝一户能达到六口半人,并且这是最低的。

也就是现在宋朝包括南方三路,以及生蕃与逃户隐户,人口最少在一亿三千万以上,如果往多里估,可能接近一亿五千万之巨!

“越惠民,人口膨胀起来就越厉害,特别是福建路,自从大幅度地将赤贫百姓迁徙走了,再加上贸易的拉动,往往一个四等户也能生养五六个子女。想想真让人艳羡啊,陛下,臣不愁衣食,但至今就这么几个子女……”

赵顼也乐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