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昧耍腥夏摹?br />
最让他悲催的是自己被勇士了。
燕达以为他是一个虎贲之士,所以调到庆州来,刻意将自己带过来,提为副都头。
升官发财哪,不好吗。
不好,自己是勇士哪,所以哪里有危险,就要往哪里去。就象这次前来打探,都来到了逋祖岭,深入到了敌后。如果不是自己机灵,早就让西夏巡逻的士兵察觉。
自己当真是不怕死的勇士吗?
自己是勇士吗?
换作任何一个人,家中有着贤惠温顺的妻子,听话的儿女,谁愿意拼命哪?
“哦,哦。”几名手下根本不知道他的心情,一听他杀掉了那么多西夏士兵,一个个兴奋地叫道。
“小声,小声。”康成立即喝止。
自己这一行就伏在逋祖岭边上的无名峰上,监视着下面的道路。
而逋祖岭上驻扎着西夏的一个哨所。如果不小心,随时就能被发觉。
然而康成心中隐隐地感到不安,燕将军都让他到这里侦查,难道未来又有战事爆发?
可是李复圭还有庆州,他会打仗吗?
这时候,他不由地想到了京城里那个温暖的家……
太阳渐渐升起,可是正月里,冰雪皑皑,寒气依然逼人,尽管燕达刻意发放了棉衣,几人也不停地哆嗦着。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地平线上腾出一道粗粗的黑线。
“敌军,好多敌人。”他的一名手下说道。
康成倚着一棵松树做掩护站了起来,又爬上了高高的树桠上,向远方眺望。
山道上涌来无数的敌人,无数的旗帜,无数的战马……
“多少西夏军队来了?”康成看得头皮子发麻。这绝对不是西夏正常的兵力调动。
祖逋岭上的夏军也看到了这支军队到来,一个个从哨所里走出来,挥舞着手欢呼着。
康成没有下来,他还必须要观察,说不定又是“十万”民夫来筑堡。
大军越来越近,不是民夫,肯定不是民夫。虽然西夏军队着铠甲的不多,但个个拿着兵器的,岂能是民夫?
康成立即滑下来,对几名手下说道:“我们立即撤,向燕将军禀报。”
马上就要元宵节了,如果后方无备,说不定整个庆州都会失守。
“走。”几人借助松树的掩护,小心地向远方巡去,后面无数夏军则是越来越近,万马奔腾声,震得积雪簌簌作响,一只只小松鼠也受到惊吓,在松枝上跳来跳去,向远方逃去……
第468章旅(上)
“李公这是将我们带到哪儿去啊?”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指使不满地说。
西夏的前锋军队已迅速进入到各条前线,但因为得到王巨指示,环庆路各地军队多集结到前线,所以西夏也没有发起试探性的进攻,而等候后方的大部队到来。
虽然可能会给宋朝一些准备,但这个时间会很快的,顶多四五天,环庆路已经反应不过来了。
只是暂时的,前方无战事。
不过敌人一批批的来,天知道西夏人什么时候就发起进攻?
然而现在李复圭却不顾前方安危,让各个指使以上的将领,离开各个堡砦,回到庆州商议军情。
那就到庆州吧,可到了庆州,又被李复圭派人带出了城,踏过结冰的马岭水,来到马岭山的一个偏僻的山窝里。
这不是挡误事吗?
“彭指使,勿要抱怨。”姚兕说道。
“姚将军,我岂敢抱怨。”姓彭的指使怨怼地说道。
在宋朝武将不值钱的,文官要杀就杀。就象李复圭,对于几名败将,要杀就杀,要放就放。
但朝堂上的文臣顶多只说李复圭不当生边事,谁说他杀错了?
“彭指使,不要抱怨,今天你会看到一个大好的消息。”姚兕说。
“什么消息?”
“马上便知道了。”
一行人进了山窝,这个山窝很偏,并且四周多是悬崖峭壁。不过在进山窝的时候,大家还发现到一点不对劲的地方,窝口与四面峰顶上皆有许多士兵在巡逻。
进了山窝,更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山窝里已经有了许多人。
“明公果然懂军事。”小姚心想。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一个常败的将军,往往不知彼,反过来会让人知己。一个百战百姓的将军,却会知彼,又不会让敌人知己。
为什么庆历三大战役皆失败了,有各种原因,不过总的来看,就象一个傻子一样被敌人牵着跑,那会象王巨这样?马上就要“冒泡”了,敌人还继续蒙在谷里。
也不是姚麟想的那么神,如果不是章楶的建议,王巨早就公开与李复圭交接了。
现在却一直在保密中,包括这些重将,知道王巨已经来到庆州的人,也不过只有十来人。
“李公,还要麻烦你一下。”王巨站在一个土坡的几株松树下说道。
李复圭有些不悦。
“说。”
“麻烦李公临离开庆州时,再去一趟大顺城,高调地去大顺城巡查。”
“说一说理由,”李复圭更不悦了。
王巨来交接,李复圭巴不得,他虽自负,那可是三十万敌人哪,他那有这个胆子应敌哉?
不过王巨鬼鬼祟祟,一拖了很多天不来,却在三原摇控着指挥自己。后来来了,又不出面,更不交接,继续遥控指挥自己。那就忍着吧,至少要自己对付三十万西夏大军强吧。不过李复圭心中必然不大开心。现在王巨这个要求更无理了。西夏后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源源不断而来。显然大战即将爆发。
自己去大顺城,再回庆州,战争岂不是爆发了?到时候自己走还是不走?
“李公,这是我写的疏折,即将派使者用快脚递送给官家。”王巨从袖中掏出一篇奏折,递给李复圭看。
前面写了庆州的形势。
包括替李复圭的辨解。
虽然闹讹堡之战确实是败了,可从战略上却是对宋朝有利的。战略比战役更重要。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元昊与吐蕃开战,屡战屡败,那么结果是不是西夏衰败了。错,而是吐蕃衰败了。虽然数次大败,让西夏人损失惨重,但也达到了李元昊的战略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萧燕燕南下,那次南下,辽国与宋军发生了数次惨战,也是多失败的。若论损失,辽国损失更大。但最后逼得宋真宗于城下之盟,这便是战役上的失败,战略上的胜利。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王巨前世的百团大战,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然而对于党本身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为这一战,使倭寇注意到了党,蚕食政策来了,结果短短一年之间,根据地缩小了一半多,也导致了陕西根据地物价飞速上涨。但不能不抗倭哉,太祖只好如同吃了黄连一般。
王巨起首主要就是解释这其中的区别。
并且也有说服力,如果不是李复圭这次出兵,西夏继续筑堡,十二盘与闹讹堡成,敌人可进可退,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对付这三十万大军哪?
李复圭看到这里,脸色缓和。
有了王巨这个说法,自己以后仕途会坦荡得多,不然这一离开庆州,仕途将会无比的灰暗。
随后还有王巨的一些计划。
“子安,朝廷能同意么?”
“我手中只有八万兵力,动用的官兵不过六万来人,敌人有三十万之多,如果中规中矩,这一战还能有希望么?”
李复圭摇了摇头。
“况且我临来之前,官家准许我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