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暗黑大宋 > 第210部分

第210部分(1 / 2)

>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赵匡义却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似乎有理似乎无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迁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吗?

最后赵匡胤没有作声,然而也没有迁成首都。

实际这里面的背景不是这两句对话,赵匡胤迁都,乃是赵匡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让赵匡胤担心了。赵匡义之所以成功,乃是一迁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所谓的“朔党”,王都一动,他们家离首都就远了,离首都越远,后人进入政治圈就越难。那么他们甘不甘心?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最小的代价去洗劫赵二的势力,那就是扶持赵三上台,然而赵三还没有上台,那个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让宋朝从此产生质的转变。

赵大死与不死,宋朝命运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两次北伐不会败得那么惨。

王巨又看着书上那段武则天迁都的记录。

这招很狠很具体。

国家种种危机,主要就是集中在朔党这个既得利益上。

一旦将首都迁到长安,离朔党势力范围远者两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党势力也就渐渐淡化了。顶多变成明朝南京那样的遗老,虽在当地有影响,但不至于操给国政的走向。

不过太难了。

赵匡胤想迁都时,西北西夏还未崛起,现在想要迁都,必须灭掉西夏。

想要迁都,必须重修到达长安的种种水利,甚至因为水土极度恶化,必须要强行开挖三门峡,拨掉那根砥柱。

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依然回到了原点,那就是一旦迁都,朔党势力会掀起怎么样的反扑?现在想找理由太简单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险,比如水利,比如这么多百姓的安置,比较会花费多少钱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迁都洛阳,都在反对声中失败。

范仲淹道理很简单啊,迁都长安,那个困难太多了,三门峡这一关就绕不过去,再到渭水这一关又绕不过去。随后还有关中的水土破坏又绕不过去。西夏人之逼更绕不过去。

但在洛阳没有这个问题,将洛水修一修,运输就不会那么太困难了。

然后再将虎牢关修起来。

有了山河之险,国家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兵拱卫京城了。

看看现在,即便王巨的提议,也只是将禁兵迁于城外,而不是远离王都。不然万一敌骑来了,怎么办?

在这个平坦的广大地区里,如何置虎牢关潼关,因此必须常年累月以驻扎大量禁兵。

然而迁于洛阳,就可以渐渐淘减禁兵,替国家将沉重的包袱轻一轻。

那为何最终会失败?那就是朔党势力的影响与损失。

“吉浦兄,太难了。”王巨又说道。不过他也能明白吕惠卿的用意,不知道他从那条渠道进入馆阁的,但王安石未至京,吕惠卿依然默默无闻,馆阁里官员虽贵,但很多的,也不是吕惠卿一个人,就是在集贤殿里管理藏书或修校书籍的官员就有二十多人。如果不是吕惠卿今天自我介绍,王巨都不知道吕惠卿也来到集贤殿。

因此他可能看到了赵顼与自己语良久,并且赵顼动作十分亲热,也想搭上自己这条线,多方推荐,他就能上位了。所以自鸣惊人地说出两个大胆的字,长安!

“是啊,很难。”

王巨忽然灵机一动,说道:“其实归根倒底,只是二字,世袭!”

这就是王巨想讲又不敢讲的第三句话。

“世袭,世袭……”吕惠卿咀嚼几句,道:“不错,就是这二字。”

王巨用意达到了,吕惠卿急吼吼地想上进啊,又看出来了小皇帝有改革的意图,自己不好说,吕惠卿还能不说吗?

但愿吕惠卿以后不要象司马光那样机灵啊,看看张方平苦逼的。

司马光看到种谔随州管制了,想对付王巨有点滑不留手,当然想找把柄容易,比如这个坊场河渡,当真完美无缺?

不实施便罢,一实施就会有缺点,比如一些受益的胥吏不乐意了。

或者极少数混得不错的役户也不高兴了。

关健是王巨隐在幕后,由此变成了由皇帝带头,两府两制台谏三司所有高官一起参与的革新,如何能找王巨麻烦?

因此王巨搁在一边,重新盯上了张方平。这个家伙不是好人,坑了自己一把,差一点让韩琦恨上了自己。

这个小人,不能让他做参知政事!

第三五七章坑的就是兄弟

赵顼回去后准备下达诏令,又接到司马光的弹劾奏折。

司马光被张方平坑了,赵顼为了平衡,让他做了真正的帝师。但司马光心中一直不服啊,于是搜集资料,这么多天搜集下来,终于搜到张方平许多“铁证”。

第一件事是刘保衡案。

第二件事是张方平在秦州时的作为。

嘉佑元年,张方平调到京城为三司使,张方平上十四条建议,减免两蜀横赋,减铸铁钱,建设浚修汴水,说汴水河在天上,必须抑望。不至于那么夸张,平时汴水还是位于城地面地平线以下的,然而随着黄河水位抬高,到了污期,汴水同样成了地上河。

十四策策策针对时务,当时首相是富弼,都听呆了,然后与赵祯就听着他在讲,整讲了十刻钟,一刻二十四分钟,也就是整讲了四个小时,两人都没有察觉。

而且老张为人性格豪迈刚正,立朝无所阿附,所以官声一直很好。确实,张方平在经济上,整个宋朝无几人是他的对手。

但他越能干,嫉妒的人越多,于是在诸多眼睛盯梢下,终于找到他一个缺点。

老张在三司做得真不错,实际在老张带领下,嘉佑之初国家财政还是很不错的。到了第四年,京城一个酒坊老板刘保衡经营不善,欠下曲院一百多万的债务,曲院催债,刘保衡无奈之下只好准备将自己一处宅子变卖。正好张方平也想要买一栋宅子,下属官僚也是好心,于是替张方平介绍,张方平便出资买了下来。

但没几天,麻烦上门了,刘保衡的一个姑姑向开封府递上一份诉状,说这宅子是她老刘家的祖产,刘保衡是抱养来继承香火的,无权卖这个宅子。

张方平不服气哪,俺不是勒索来的,是花了正当的钱财买来的,你一个小老百姓凭什么要卖就卖,不卖就不卖。并且若有搬家经验的都知道,搬一次家多麻烦?况且是张方平这样的家业。于是张方平没有理她。

然而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因此讼状很快到了御史台,御史中丞是包拯,他一查这是真的,于是上书说张方平趁机之危,寡廉鲜耻,将老张踢出三司。

老张下去了,赵祯将小宋提为三司使,花花公子能管好三司吗?老包又将小宋踢出了三司。赵祯头痛了,老包,张尧佐不行,张方平不行,小宋不行,那么你来吧。

于是老包来了,然而欧阳修急了,张方平就拉倒吧,但小宋却是他的好朋友,本来老包就是王拱辰提上来的,欧阳修不服气,知开封府又让老包比了下去,无奈之下用了一句宽简仁政做掩饰。宽简仁政能治好开封府吗,那才怪了,权贵们经达了老包的天威后,战战兢兢,不敢违法。可过了不久,看到欧阳修这个宽简仁政,一个个有持无恐了。欧阳修被逼,上了一份奏章,说自今以后对替罪犯求情的人一并治罪,关健不是说,得要执行。欧阳修没这执行能力管屁用,于是请假,俺生病了,八个月开封知府,请了三次病假,逼得赵祯将他调走。当然,后人可能不知道,还真以为欧阳修知开封府宽简仁政大治了开封,但当时被传为笑谈。

这一回老包将所有三司踢下,然后他自己来,那成吗?正好小宋知成都府做得还不错,被贬出三司到了郑州后小宋死了,成都上千百姓哭祭,理由出来了,小宋真的不作为,能有那么多老百姓为他哭吗?于是老包也悲催了。

然后再到张方平。他到了秦州后,谍报说西夏将要来入侵,张方平便精选兵马,声称要出关讨西夏。最后夏人也没有来,他没有结党,没有朋友,相反的政敌倒是不少,于是立即又来了,说他草木皆兵,轻举妄动。倒是曾公亮看不下去了,说了一句,我军未越界,岂能说轻举妄动?强寇未来,是知我方有防范。若处罚张方平,以后守边大臣都不敢在敌人未侵犯之前做好准备,那如何了得。

然而张方平被大家吵得头痛,上书说皇上,你换我吧,不管换哪里,不要呆边境了,于是换到了应天府。

赵顼不明究里,司马光提到了,派人暗中查了一查。

刘保衡案略有错吧,但终非是勒索,人家是出钱买的,哪里知道刘保衡是养子?

秦州的事更没有错了。

相反的这一查,他看到一大堆士大夫的丑态,因此心中更加不快,索性将司马光这道奏子发放到银台司,再下敕命,让司马光安心写历史书去吧。

吕公著立即封驳。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