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强 > > 暗黑大宋 > 第166部分

第166部分(1 / 2)

>

曹评说不过,又道:“我们比射箭如何?”

“不比,我不喜之。如果大郎约来出来,只是比投壶或者射箭,那么恕我告辞了,我时间紧张,并且现在编写一本书,没有空闲。”王巨说完指袖离开了。

“这个国舅家的孩子真奇怪,”陆平说道。

“是有点古怪。”

“射箭有什么本事,有本事到沙场上杀敌去。”野龙咩胜不服气地说。

“不要小看了高曹两家,他们家还真有一些子弟在沙场上杀敌,”王巨说道,曹家现在担任边将的人很少了,但高家还有,比如高遵裕。可是王巨心中感到奇怪,自己什么时候得罪过曹国舅家这个孩子?

但幸好王巨没有比,否则必输无颖,曹佾这个长子无论投壶还是箭术,那都是第一流的。当然,比试是一回事,到了战场又是另一回事。

…………

“陛下重病时久,终非长久之计。”就在另一边,韩琦将所有重臣召于政事堂集议。

这时候瞒不住了,连大半京城老百姓也知道赵曙病重的消息。

诸臣称然。

这个非长久之计,就是赵顼的名份还没有明确定下来。

“老夫欲率你们去问起居,你们意下如何?”

“然。”大家再次答道。

韩琦直接带着大臣闯入后宫,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赵祯发疯的那次,不仅两府大臣天天往后宫里跑,两制大臣天天到内东门问安,京官不论大小,不论老少,也四五天进宫一次。结果赵祯后宫有多少妹妹,有多少漂亮妹妹,大臣们都了如指掌。

韩琦亲自带着重臣问皇上起居,太监不敢拦。

这一回韩琦幸运,赵曙没有睡着。

韩琦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久不视野,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哪。”

这句话说得也中的,毕竟大家都要以国事为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赵曙额首。

这时候他病得很重了,连话都讲不出来。

韩琦便亲自指挥,赵曙写上几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看了这几个字,说道:“必须是颍王,烦圣躬更亲书之。”

这也无妨,实际这个大王就是赵顼,但小心终是不错的,就象当年宋真宗即位,吕端让宋真宗挑开帘子让大家看是不是他本人,这才放心。

都说话了,还用看本人吗?

但小心为上吧,这件事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赵曙便在后面艰难地批上三个字:颍王顼。

到这时候韩琦还是没有做错,接着再来,按照宋制,这还不能称为诏书,必须两制官重新书写后,才为真正的诏书国书,才能被大家承认。

于是韩琦让高居简拿来御札,就是专门写诏书的纸张,让张方平立即写草制。

张方平写好后,将笔递给赵曙,赵曙写道: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

“陛下,所书名不甚明,请再写。”

赵曙只好又写上颍王二字,想了想,又写上大大王三字。颍王加上大大王,赵顼身份确定了。

写好这五个字,赵曙忽然泫然泪下。

赵顼伏于榻前哭辞。

“大王,国事为重,不可辞之。”韩琦正色说道。

然后大伙退出来,文彦博在门口说:“看到皇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无动也。”

赵顼年青,耳朵好,听到这句话略感奇怪。

韩琦一本正经地说:“国事当如此,奈何!”

实际高滔滔在帘后气得全身发抖,连手中的茶杯盖都不停地碰着杯口,发出刺耳的声响。

第二九四章倚仗

韩琦出了皇宫,长吐一口气,又道:“吾听闻皇太子大热天里,衣冠端正,不尝用扇,王陶为侍读,皇太子每每执弟子礼。孙思恭授孟子,其能举一反十,又事太后孝谨,能克己,俭朴,谦逊。如此,我大宋又会中兴矣。”

话外之音,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

不仅能使国家在未来平稳过渡,还替大家找到了一个好官家。

但作为韩琦本人,也确实不想宋朝再出现一个赵曙了,这几年首相当得看似风光,却在是火坑里烤啊。

不过赵顼本来应当是一个好皇帝吧,孝顺,纳谏言,恤民谟,俭朴,聪明,上进,这些本来就是一个好皇帝的先天条件。缺点就是性子急,等不得。

然而也不要紧,可以慢慢磨勘,就象赵祯做皇帝,开始兴冲冲地每天批奏折批到三更半夜,休夜一两时辰,又开始早朝,结果半年下来,累昏倒过去了,可是大臣不理解,反而上书劝他,官家,你不要好色哪,赵祯又昏倒了。最后赵祯脾气岂不是慢慢改过来了。若不是军事拖了后腿,赵祯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君王。

到了赵顼手中,陕西情况渐渐改变,不那么被动了。这对赵顼都有利,但别留下那个黑窟窿啊,一个性子急,再加上黑窟窿,再加上一个怮相公,宋朝开始跑马了。

不过现在大家都不知道未来发生的情况,更没有想到王安石会迅速上位。

韩琦又说道:“东宫名位已定,诸位,西方却未平定。那个郑国渠,你们如何看?”

这些人一边走一边议论。

有的说这几年国家灾害多多,财政困难,切不急着兴修,王巨不是说过吗,那就让他带着胥吏下去看看,先做一个评估再说。

有的说王巨是纸上谈兵,不可相信,即便修,也不能让王巨主持,得派一个老成的官员下去主持兴修。

有的说即便兴修,也不能用战俘,当立即释放,虽然西夏国主死了,然官家同样病重,国家多事之秋,务必以和为贵。

不过也有部分人认为可以试一试,修不成那是过,但修成了那就是大功。

想一想,一旦陕西出现上万顷良田,不管这个粮食在谁的口袋里,那怕就是在奸商口袋里,它也在陕西,比如关中粟价一斗十文,那我出二十文可以吧。

但需要用粮时,若是从后方将粟运到前线,需要多少文,少则四百文,多则一千多文,包拯下去计算了这个成本后,差一点捶胸顿足。

这倒也罢了,关健这么贵的金粟还不能吃。官商勾结,往里面搀沙子,搀泥巴,甚至用腐败五六年的霉粮充好粮,售给官兵。

所以王巨说,岂能用地价估算造价?

因此重修郑国渠宜早不宜晚。这些年,好多事,本来都说好的,结果大家吵来吵去,什么都没有办好,但没有办事,钱呢,还是不见了。办了事,挤一挤,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办了事,就起到效果。

特别是张方平,那是大力支持的。他当场算了一笔账,如果真的能修好,就打算马马虎虎,一万顷良田,可能得田没有一万顷,然而其他的耕地却得到灌溉,也变成了上田,一被拉得一万顷,算是规模不大了。如果再推广那种移载法,或者说推广不起来,这些上田,一亩两石半还是可以收到的。一年就是两百五十万石粮!

陕西粮食不愁了。

但没有这个粮食呢,万一前线大战发生,不用多,增派十万军队,吃的粮食,马粮,酒粮,一人一年十石,一千万贯没了。就是这一千万贯下去,还不知道运去的粮食,军士能不能吃。

“那也不能用战俘兴修水利,成何体统?”

“司马公,若成庆历故事,你认为还有什么体统?大家都想和平,包括官家也想和平,这才重开互市,重给岁赐,可有没有换来和平?侥幸是大顺城这一战胜得光彩,胜得快,否则打成僵持战,那得多少郑国渠的财政打掉了?”

不要不高兴,就算打成僵持战,都不能怪蔡挺与王巨,兵力有限,朝廷支持有限,能不败那就算不错了。

修不起来罢了,一修起来,这个郑国渠好处多多。事实在史上,三白渠陆续兴修,王韶又于秦州开荒,这些措施连续地出来后,西北用兵成本开始急剧下降。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