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促进会把握了叙州的经济命脉,他们的船就在渡口,我们虽排队在后日走,但这几日行船时,我也去帮忙装卸,听他们口中说来,似乎促进会的这些船丁是服膺军师刘三德的,刘三德和郝大陆是拜把子兄弟,他妻子李小妹也颇精明强干,又是郝嬢嬢的干女儿,在促进会也有威望——其实,促进会也是先有郝嬢嬢,再有六姐,不过……”
说到这里,李谦之也犹豫了一下,似乎在琢磨其中的区别,他缓缓道,“不过,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叙州如今的特殊地位,全赖着郝嬢嬢的大力金援,而且,郝家母子一直住在买地……”
住在买地的人,在叙州有巨大威望其实不是什么坏事,这是权力和号召力的区别,这么一梳理,虽然人还没到,但叙州的权力结构似乎也比较清晰了:内政是本地出身的张主任,在川蜀地区地位非常崇高的交通归刘三德管,背后则是郝家,军事上,杨玉梁为最高首领,但杨玉梁是外地人,并非和张、刘一样本地出身。山子和李谦之不约而同都产生了一个感觉: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首领,杨玉梁在叙州帮内的痕迹是不是有点太淡了?除了他本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名字是挂在他名下的,也就是说,他在叙州帮内部似乎没有太多的自己人。
“杨将军是不是有点儿被架空的意思了……”
“难怪他要去云县进修,这么看,叙州最亲买的或许反而是杨将军了,其余人——他们虽然也亲买,但或许只是亲我们的货,不怎么亲我们的官吏,我们的衙门……”
“到了叙州,只要看一眼我们的办事处和谁往来得最频繁,就全都清楚了。你说山子,我们都看得出来的迹象,难道办事处会一无所觉吗?”李谦之也是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我们出发之前,没有给过相关的提示?”
山子倒比他看得透,“我们可不是从水路来叙州的,小道士,我们走的是山路,直插进来。你说眼下的这个符江渡口,我们的人能来吗?有什么来的必要,又用什么理由过来?他们孤身十几人在叙州,能看到的,岂不是只有叙州的人愿意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如果是老式的衙门,李谦之不会信服山子的话,衙门压根管不到下面,漏洞百出的治理,根本就蒙蔽不住使者的耳目,但正因为叙州显示的管理水平很高,山子的话还真让人觉得有几分道理。他沉吟着点了点头,“那我们两人难道就能抓到背后兴风作浪的蠹虫了?虽然现在嫌疑似乎集中在张主任身上,但她背后没有本地大族的支持,怎可能暗暗和买活军掰腕子?或许她也只是被推在台前的傀儡,背后支持她的人是谁还不好说呢。”
两个小人物,初来乍到,想要在盘根错节的当地挖出头面人物的根脚,这多少有些不现实了,倘若能够轻易做到,难道买活军的使团都是蠢材不成?不过,在这件事上山子看得很开,“我们只抓着现有的便可,至于究竟是什么人想要闹鬼,自有六姐圣裁,这些人就像是山间的瘴气,别看现在迷雾漫天的,太阳一出来,自然消失于无形,难道还能闹出什么水花来吗——实在不行的话,就——”
他神色转厉,举手往下一劈,似乎是不由分说,直接把出头的椽子都切掉了,“只要有个由头在,还怕处理不了这些人?”
李谦之知道他说的‘由头’是什么,也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喃喃道,“那,这山间瘟疫一案,必然是要办成铁案了……”
本来,既然他们已经决心插手见功,这也是该当的事情,多想也是无益。两人在渡口又耐着性子多待了两天,私下都收集了不少本地的民情民俗,只等着回到买地写成报告,甚至李谦之还想发论文来着,说到川内的番族,现在他至少对于夷人算是半个专家了,要是再呆一段时间,简直连夷话都要学会说了!
不过,这时候船期已到,山子用这十几日来做工的工费,抵过了两张船票,带着自己的哑巴把兄弟一起,登上了去叙州的客船,一路上自然颇受了一点罪——这船上别的条件艰苦都还好说,唯独不设马桶,不论男女,如厕都是到船尾蹲下,直接对着江面,这一点实在叫人吃不消。山子询问原因,却得知是很多夷人没有马桶这个概念,不愿使用也不愿刷洗,甚至下船时还会带走,遂逐渐不设此物的缘故。
番族的汉化,实在是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便是在如此顺利的汉化案例中,让人匪夷所思的见闻还是层出不穷,万幸,叙州帮虽然无法把生夷们培训得会用马桶,但至少还是把‘船上不斗殴、不抓娃子、不苟合’的规矩,在渡口灌输了进去,凡有违背者,警告无效,直接丢进江里处死,众人见证——还真别说,夷人虽然也有凶蛮不讲理的一面,但有时候对于这种严酷的处理接受度却又很高,似乎只要是‘众人见证的习惯’,不论在他们看来有多不能理解,也都能予以尊重,就算被扔进江里的是自己的亲人,夷人也只是感到悲痛,却不会因此对众人生仇。
这一路上,山子和李谦之见证着有两个不守规矩的夷人船客被打得鼻青脸肿,还有一个意图偷盗的被直接扔进江心,除此之外则还算是平安无事,不过叙州帮的人,在路上不教人拼音,也不和乘客多做攀谈,这和买地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沿途所停靠的渡口,也多数都是在夷人居住的山脚下,渡口都相当热闹,看来符江沿岸的夷人,下山试着亲水北上,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如此,在一片莽荒中行船十日,终于到达了第一个汉人城镇,不过所见也不算太繁华,大约比两湖道的乡镇还要更简陋一些,总体来说,叙州帮疆域给山子二人的感觉还是比较落后,他们看多了这些州县,甚至怀疑起叙州的经济实力来,不知叙州是如何有钱到处去运人的,又把人打发去了哪里。沿途从城景到吃喝,反正都透着一个词:精穷。
不过,大概也是因为叙州西南面多山的缘故,听说叙州东面是良田,应当会比山区要富饶一些。这一日向晚,众人的船只终于靠近了叙州南岸,此处密密麻麻有许多河流,逐渐汇成一条大河,往南城门而去,船上的夷人已经是目不暇接,伸着脖子指点惊叹,对叙州并不算高的城门赞叹不休,而山子、李谦之则忙着寻找水泥房屋的踪迹,还有老城区外的新街道——这些都是被买化的城市必备的东西。
此时,忽然听得城中钟响,城门口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紧接着,城门口便有两大朵黄光亮起,夷人们全都惊呼起来,甚至有人俯下身子立刻开始叩拜的,叙州帮的水手因此哈哈大笑,山子和李谦之则对视了一眼,却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诧异。
高功率灯泡……这在买地也是稀罕东西,只有云县、鸡笼岛固统城、羊城港这几个意义特殊的城市有悬挂,想不到居然还被叙州设法搞来一对……
看来,和周边地区的穷困不同,叙州城内的日子,似乎过得很好,甚至已经到了能和小‘陪都’一较高下的地步了……
第885章 消失的村落
“俺们叙州的日子, 如今可是蜀中数得着的哩!别看是大江上游,可下游的万州,都未必有俺们这么多高级货色, 便连锦官城的大商人, 都要到府城来进货!”
对于近乎生番的夷人, 水手们当然没什么可说的, 山子一帮人在最初的震撼过后,被告知这种‘夜中举火’的仙器, 正是叙州这里受到神明保佑的证明,水手们便没有再继续讲解了, 而这帮夷人在最初的震撼过后, 也变得更加的毕恭毕敬起来,手牵着手, 唯恐掉队了, 不能被这样辉煌的神界天工接纳,过不上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这会儿,他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已经有了更多的接受程度, 对于新生活的好奇也越来越高了, 深信改变只有更好的份儿。
“那可不是?不说别的, 就是这‘大亮仙灯’,啧啧,这话怎么说来着, 夺日月精华、集造化于一身,这话可真是文雅,但用在这灯上还真是再好也不过了!也就是咱们郝嬢嬢有本事,否则, 从咱们叙州沿路去丰饶县,一路上多少州县,怎么就弄不到这东西呢?”
由于夷人惧水的关系,他们是不从船上搭的长板上码头的,必须等待有限的泊位,这些议论,正是在等待船只排队靠岸时,山子和李谦之听着船只上歇息的水手船家聊天时窃听来的——说实话,得亏了他们在语言上都是有天赋的,山子不必说了,老家就在这一带,虽然隔了几百里路,但大江上游的方言多有相似之处,不像是江南那样十里不同音,而李谦之一路走来,对于夷话已经学了皮毛不说,汉人的土话他是完全能够听懂了,不然,这些蕴含了宝贵信息的龙门阵,他们还未必听得懂哩。
“郝嬢嬢那还用说吗?这是再生仙母……若不是他们一家子出去了,叙州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过,依我看,郝嬢的生祠早就该搞起来了,偏是德哥拦着不让,说是这样不好——那就再弄一个六姐菩萨的生祠嘛!没的因为六姐菩萨不许人祭祀,其余人也都不能建生祠了,哪有这个道理呢。”
有个水手显然对郝嬢嬢推崇备至,他颇有些愤愤,另一个船家则劝解道,“唉,买活军那里的规矩就是如此的,俺们叙州这里也只能听命不是?别人也还罢了,俺们同乡促进会的人,都是往云县常走动的,德哥不是说了吗,不知者不罪,可咱们都是知者了,就得格外守规矩……”
这话倒也不无道理,不过听在李谦之耳中便十分耐人寻味了,因为‘格外守规矩’这是一个比较词,可见城中必然有一伙人,或许是没有去过买地,或者去得不频繁,他们是没有太守规矩的,私底下可能还有些小动作,已经引起了同乡促进会这帮人的不满。当然这不满眼下并不明显,不过已可以确定,同乡促进会对买活军果然是最为依赖亲善的一帮人,这也很合理,他们是跑运输的,多数亲眼见过买地的繁华,言谈之间,把自己放在了较次要的随从位置上,这一点在他们买活军的使者看来,当然是值得嘉奖的,证明这帮促进会的人,懂得分寸,知道进退,至少并不惹人反感。
本来还想再听下去,不过,这时候夜已经深了,渡口也不算太繁忙,船只往前划去,在码头上吊着的五六盏‘气死风’灯笼照耀下,夷人们陆续登岸,因为长久没有踩在陆地上,大家都有点儿天旋地转的,动作不快,水手们一面呵斥一面帮忙,场面一时颇为混乱,李谦之找到机会,和山子对视了一眼,彼此握了握手,他便矮着身子,把腰一弯,无声无息地跳到江水里去了。
夜里有风,潮水声本来就大,他动作又轻柔隐蔽,一时间竟根本没人发觉,山子也混在人群中上了岸,等到人都上来了,他这才假装惊慌地寻找起自己的同伴,不过,李谦之是个哑巴,两人在船上也十分低调,再加上人数是变动不定的,经常每个渡口有人上船,也有人被推到水里去。按照山子和李谦之的观察,船家对乘客情况的把握,不像是买地那样严谨,此时夜又深了,大家都有些不耐烦,水手们语言还不通,只是草草点了两遍,便一挥手,道,“可能是刚才不留心,跌到江里去了,明早再来看看吧!一个哑巴,能跑到哪里去!”
实际上,明早再来也只是一句空话,这毕竟是大江,一个不会游泳的哑巴,夜中落江,生还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就这样,李谦之悄然便从夷人的身份中洗脱出来了——他要怎么混入城中,山子倒并不很担心,小道士浑身长满了机关,又是新式打扮的汉人,能编造而不露破绽的身份,实在是太多了。至不济他还可以向买地驻叙州办公室求助,不过,在两人商议中,这是最后一步,因为这也等于是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了,进入了敌人的视野。
山子这里,则是不动声色,跟着大部队一起,进入了安置在江边不远处的土番营地。这里的条件,虽然在活死人看来仍然十分简陋,但已经令夷人们惊为天人了——地面是水泥硬化过的,有厕所、浴室,睡的也是水泥屋而不是帐篷,光是这水泥屋,就让他们大开眼界,至于进屋之后,睡的虽然是吊床,而不是架子床,但对夷人来说,这条件已经比他们在老家要好得多了!
匆匆入住之后,先是分配了床位,接着便没有什么话了,翌日起来,他们先吃了浓浓的碎米粥做早饭,佐餐的榨菜也是上好的——特别咸,虽然不是酸菜,但大家也赞不绝口,至此都觉得自己离开家乡半点错都没有。紧接着,便有先他们一步下山的夷人进来,教他们规矩了:首先是卫生上的规矩,其中便溺要去厕所这点被一再强调,老师们早有准备,立刻就组织大家来了一次宿舍的大扫除,重点冲刷墙边——就这么一晚上,已经有很多人懒得出屋,直接在墙边小解了,屋内四角和门口是重灾区。从老师们的反应来看,这是普遍现象。
其次,则是排队上的规矩,严格的纪律性和服从性是被一再强调的,看得出来,山民们对此不是很适应,山寨的生活虽然阶级分明,但平时的管束却是松散,他们很难想象,任何事情都不能想干就干,而要打报告、获得许可,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这种约束感,理所当然地让很多人感到了本能的抵触。
然而,这种抵触却又轻易地被叙州帮提供的吃食给化解了,说实话,在山子看来,叙州帮发的免费伙食实在不算是太高明——但这也要看是和什么比了,对于常年半饥半饱的土番来说,能够大量供给的白米饭,这就是无解的存在——他们在山里最发愁的就是没有主食吃,昆虫、小动物乃至采集来的菌菇果实,作为调味料可以,想要填饱肚子那还是非主食不可。在叙州帮把土豆介绍进山之前,靠苦荞来做主食的夷人,基本上常态是没法吃饱肚子的。而土豆作为主食的滋味,理所当然是无法和米饭相比的,即便这米饭是从南洋贩来,因为一年多熟而被嫌弃没有风味的长粒米也是一样。
想要吃饱饭,那就得听话学规矩,想要闹事的,一律赏鞭子,屡教不改的那就直接带走,去向不用问,打听太多,你也想跟着一起走吗?叙州这里的行事就是这么简单,学规矩,练排队,也学一些简单的汉话,教导拼音和数学——不过,这种扫盲班的重视程度要排在规矩班之后,规矩不会,不能出营地,而且滞留得越久,饮食就越简单,要做的事情就越多,老师的脸色也越不好看,实在太久无法毕业的,也会‘消失’。但扫盲班的知识学不会,这个倒是无妨,不影响他们毕业。反正,这些夷人之后是会去种田的,教导他们种田的人也都会说夷话,是之前下山的夷人中脱颖而出的‘田师傅’,不会说汉话,对他们的生产倒没有太多的妨碍。
“能做田师傅和规矩班的老师,日子就很安稳了。”
作为会说汉话,在大江中下游生活过,也去过云县呆了一段很短时间的夷人,山子很快就在规矩营里出头了,他的规矩表现当然是非常优异的,而且也能组织同期一起学习,起到带头作用,很快就成了学生中的佼佼者,和老师们也混熟了,结交成了朋友,大家认为,山子将来很可以也来当规矩班的老师。
对夷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之一,本地的夷人如果不是从事这两种职业,基本就是去做农民,能够当官的当然非常少,做别的行业的目前也不多。十几天下来,对叙州这里的夷人家支发展,山子已经非常了解了:叙州这里,如今有很多土番都搬迁过来了,采用的政策都和夷人营一样,先学规矩,然后去种田,来做叙州帮的佃农。
叙州这里的规矩,和买地最初一样,亩产百斤以上的谷子都收走,倘若亩产在百斤以下,他们就抽成——不过,这几年叙州这里天气不错,水稻一般亩产都能达到四百斤,还有见缝插针种的土豆和玉米、红薯,因此只要是给叙州帮种地,温饱肯定不成问题,还能在田师傅的教导之下,学习一些别的技艺来换取钱财,生活肯定是要比原来在山寨里要强得多的。
这个政策,让山子心里不太是滋味,但也说不出什么,因为这是卡着买活军从前的标准来的,实际上买地现在的农税早就改了,不再是如此机械将百斤以上的粮食都征走。而是结合每个村的情况,厘定种植政策之后,根据种植作物的比例来征收粮食,现在对江南农户来说,最合算的方式其实是搞桑基鱼塘,同时分年份,轮种土豆、大豆,用养分归还和科学施肥来保证土壤的肥力。然后每年卖了粮食和蚕茧之后,来缴纳货币税,由于买地用的是纸钞,没有火耗银子一说,也有比较精密的称重系统,不是按‘石’来计算实物税份量的,粮食的买卖和征税又是两个机构,不论是缴纳货币税还是实物税,对百姓来说都不算太吃亏。
叙州这里,能买到‘大亮仙灯’,却不学买地搞常平仓买卖……这就叫人很难评了,但因为买活军以前也搞过这种税收标准,想要挑理也很难。叙州这里很多地方都给山子这样的感觉,他认为张主任背后一定有一个积年老吏组成的团体,否则很多事情不会做得毫无破绽却又惹人恶心,让人打从心底的腻味——
真要说的话,还得夸呢,毕竟,乍一看,效果是极好的,就是买地治下,土番的融入都不会有叙州这里效果这么好了,他们甚至还能做到山子都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把夷人的家支完全拆散了,按小户为单位,融合起来塑造全新的夷人村落,要知道,在买地,都是闹出了刺杀时间后,搞了个沸沸扬扬的客户迁徙,花费的钱财比叙州这里要大得多了,才算是姑且达到了类似的效果……
“这么多不同家支的夷人混在一起,他们不打架吗?”
山子这么有些不可思议地问着夷人教师们,他刚才听他们说起了本地的家支,听到了加在一起有几千字的繁杂家支谱系名,夷人的名字基本就是家谱,能交代出祖先的来历,自己居住的地点,因而往往也非常的冗长,如果不是本族人,根本就记不住,正是因为山子可以无缝融入这些谈话,人们才对他的来历毫无疑心。他甚至能从这些人的名字中判断出一点,那就是叙州周围的夷人至少有八成已经下山了,加在一起一共是七八个大世系,十几个家支。
毫无疑问,这些家支之间,很多彼此都是有世仇的,但在叙州,大家却都非常老实,从来没有闹出过夷人斗殴的丑闻,规矩老师们也因此非常的自豪。他们笑着说,“郝山,你从小离开了夷寨,对以前的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可其中的道理你应该明白,白夷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能记得什么呢?仇恨不都记在黑夷老爷们那里吗?还有就是我们毕摩家族,现在,记得最清楚,最有学问的黑夷们全都死啦,从前的事情是什么样,还不是我们毕摩说了算?”
郝山是山子的‘汉名’,他是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夷名了,不过这个关系也不大,因为起汉名正是这些夷人内部的潮流,把郝作为汉姓的人也不少,这是为了感激让他们搭船过来的同乡促进会,也有人改为张、刘这样的大姓。山子的名字倒让他有了点优势,显出了他和其他学生的不同,因此他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毕摩家族出身,但却也被规矩老师们接纳了,他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点:原本的白夷,多数还是做农民,能有资格从事田师傅、规矩班老师这两个行业的夷人,全都是毕摩出身,基本就没有例外的。